在课堂中引发“兴趣” 摘要:所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的动力。因此,幼儿课堂教育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培养幼儿的兴趣。幼儿一旦对某一活动感兴趣,他们就会把注意力与智力倾注从所从事的活动上,课堂效果也就事半功倍。谈到我理想中的课堂,我想应该是以幼儿为主导的,幼儿和老师只是在一起“玩”,是孩子用身体、思维在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元素,感知自然、理解自然的过程。整个教学既然是“玩”,那就要活动过程“教”无痕迹,环节过度自然流畅,幼儿参与度高,并且一定要调动已有经验去思考,在活动中把知识或者技能提高到一定高度。这就需要幼儿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关键词:兴趣 玩 引发 参与度高 首先是考虑“兴趣”从何而来。我想要让幼儿自主学习,那一定就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教学或者是自我约束的学习,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自我约束力正是他们缺乏的,那么只有在兴趣上下功夫,才能让教学活动有序快乐地开展起来。如何满足课堂上幼儿兴趣的需求以及如何激发生成兴趣点,就此我结合教育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课堂活动中的兴趣: 一、选材上的“兴趣” 《纲要》中指出选择教育活动内容必须体现“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1、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那选材如何引起幼儿的兴趣呢?可以从如今幼儿的兴趣点出发,为什么要加上“如今”的幼儿就是指21世纪现代的幼儿,他们固然也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感兴趣,他们还对社会上的热门事件感兴趣。传统的真善美的故事不再满足于如今的孩子,他们想知道,电脑视频是怎么回事?刘翔为什么没有得到奥运会金牌?豆浆是怎么来的?通过电话为什么能和远方的朋友通话?神州七号是干什么的?种种他们的疑问,他们的兴趣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如今的孩子真是聪明啊!那么我们课程的选材更应与时俱进做到社会化、科学化,这样幼儿才会感兴趣,才会对生活充满阳光,充满好奇,好了好奇心他们才会探索,才会开动脑筋,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记得在我给孩子讲述了一个《梨子小提琴》的故事,故事中狐狸用半个梨子做成了一把小提琴,用胡须做了琴弦。活动结束后有个孩子就对我说:“老师,我知道,那个故事是假的。小提琴是用木头做的,梨子不能做的。”孩子们的社会认知造成了兴趣的走向,孩子无法相信梨子能做成小提琴,进而对活动失去了兴趣。还记得在一次小班公开活动中老师把一张圆形纸片翻了一面,那一面装饰了一些花纹,然后说:老师把它变成了一个漂亮的蛋宝宝。马上有孩子说:“不 在课堂中引发“兴趣”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正确处理师生互动 提高数学课堂.. | 下一篇:在反思中成长——学会寻找教育的..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课堂 引发 兴趣 | 2013-02-16 10:06:5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