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创作中的“形似”与“神似” [摘要]文学作品所刻画的人物,要讲究神形兼备,即:先入以形为主,再读神寓其中。即所谓的神以形出,形不似则神无主。 以冯骥才的《神鞭》为例,作品中人物不多,但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读后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才是“神形兼备”所起的出神入化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只有深入了解其特征,才能表露出其本质的东西。要突出人物的特点,并以其特点入手,才能捕捉最能传神的艺术画面。 神形兼备是文学作品及其他的一切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要有对生活得细心观察,要有善于捕捉特征的敏锐眼光,并且要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不落俗套。 [关键词]形似 神似 神形兼备 当代文学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所写的《神鞭》一文,读后确实另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作者准确的把握了人物的思想动态和性格特征。即先入以形为主,再读神入其中,冯先生笔下的“神鞭”傻巴,就是先让其形入主读者视线,引起人们的好奇,进即感受到他的伟大。 该文以“ 古古古古古古古,今今今今今今今,古非今兮今非古,今亦古兮古亦今;多向精气神里找,少从口眼鼻上认,书里书外常碰巧,看罢一笑莫细品。”这首戏笑人生的诗为开场白反映了冯老先生对旧势力的不满,同时也引发了一段“神鞭”的故事。 傻巴出场了:中等个子,方面大耳,秤锤鼻子,眯缝着小眼,脸颊上粗粗拉拉竟是疙瘩,还带点傻气。再瞧身上那件崭新的蓝布大褂,甭猜,一准是个缺心眼的穷汉子。他头上盘着一条少见的粗黑油亮的大辫子,好像码头绞盘上的大缆绳,若非精足血壮,决没有这样的头发。 人物刚一出场便让人觉得此人确实太傻。世上的人谁不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惟独他看起来非要瘦驴拉硬屎,冲出来傻乎乎的就想挡玻璃花的横。傻,傻的不可理解。 这就是冯先生笔下傻巴。可我认为这也是冯先生的成功之处。他描写出傻巴有一种从祖上遗传下来的正直,忠厚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再看他的对手玻璃花,那外形叫绝:“天津杂巴地的特产,提起天津卫,谁不知道三不管,鸟市,南市这几块大杂巴地,环境造就人,玻璃花就是这块土地上生出的一个怪胎。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们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玻璃花他的外部形态比别人更逼真,首先他的外形传神之处在于眼,非其人不是玻璃花,非玻璃花做不出其人之事。 且不说,十年前的玻璃花还是一个无名的土棍,小名三梆子。也不说,他闯进香桃店,闹着“拿一份”,被伙计用有棱角的斧把儿打的皮开肉绽,一只左眼也被打的血乎乎的。伤好后,眼珠子还在,却黑不黑白不白成了花花蛋子。 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窗户变形了,灵魂也就自然走畸了。可他的一只怪眼睛是后天形成的。虽然他是天津大杂巴地的特产,可是,为什么单单造就了他,而不是别人呢?文章中虽然没有介绍,但我还是感觉出来了:首先是他继承了祖辈上的基因,也叫”胎里坏”。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果是这样,那就谈不上“养不教,父之过”了。天津的大杂巴地也就自然造就出了玻璃花。 二人交手了!傻巴不傻,神鞭出场了。玻璃花虽然跟一位本领高强的师傅练过一年半载, 论艺术创作中的“形似”与“神似”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语言的内在魅力 | 下一篇:论辛弃疾词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艺术 创作 形似 神似 | 2013-02-16 11:14:2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