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中月的意象 月是个意象,在中国人眼中它是有感情的,是一种感情的寄托,兄弟的离散,游子分离,夫妻的牵挂,儿女的情长,无不寄托于天空中这一轮时圆时缺的月亮,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寄情于月亮的不朽诗作。先秦古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绎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托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份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浴和沐浴。 的确,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而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正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意念和想象。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月在唐诗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到月的意象中。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此言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奇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得万物之灵。由此,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事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首先,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望月怀远》、《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 月楼》、《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月夜》、《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五月十五日月》、《夜下征虏亭》、《嫦娥》………难以尽数,可以说,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的艺术题材和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若无月意象的存在,就没有上述诗题,也使诗人们失去了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空间,会使诗坛上失去最美丽的仙葩,丧失一大批不朽的诗作。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把酒问月》、张继《枫桥夜泊》、赵瑕《江楼感旧》、杜甫《月夜》等中国文学上的名篇名作也就无缘产生了。 其次,从诗的内容上说,月成为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月在唐诗意境的追求历程中,实现了“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月在唐诗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唐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月的边塞意象。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作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就有《关山月》、《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 浅谈唐诗中月的意象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外资投资中资本流动的特点 |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供适宜多样的室内体育..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唐诗 意象 | 2013-02-16 11:28:5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