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净利润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 我国自1988年起开始研究起草企业会计准则。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势,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称为基本会计准则),规定199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手段的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及会计观念的变革等,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回顾中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以及剖析会计制度改革动因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是从净利润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并对会计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一、从净利润看会计制度改革 利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净利润是获得投资回报大小的基本因素,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净利润是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同时,净利润也是评价企业科盈利能力、管理绩效以至偿债能力的一个基本工具,是一个反映和分析企业多方面情况的综合指标。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中国将迅速融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上述会计初步改革所形成的财务制度尚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进一步的财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 计价方法的改变。原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供选择,新准则明确提出,取消“后进先出法”。存货先出方法的选择对企业利润有重大影响。对制造企业来说,在通货膨胀时,原材料价格上涨,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提高当期成本,降低利润,从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相反,原材料价格下降时,企业采用后进先出的计价方法,能够增加企业当期利润,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因此后进先出法成为企业调节当期利润的手段,给了企业很大的利润操纵空间。与此相比,采用“先进先出法”更为合理,因为它遵循了时间一致性原则,能更准确地揭示某批产品的实际成本,也增强了企业之间的可比性。 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针对借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的问题,新准则压缩了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将减少资产价值回升当年的利润总额。旧准则体系下,企业会在业绩大幅上升时计提大量减值准备,在行业不景气时或企业业绩下降时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从而调节当年利润。新准则实施后,能够有效控制由于计提资产减值带来的企业利润操纵风险。 债务重组所得的计算。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定义中强调了“让步”的概念,明确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可以将获得债务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 从净利润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从女性消费偏好看网络市场潜力 | 下一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净利润 中国 会计 制度 改革 | 2013-02-16 13:22:2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