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招安结局的思想倾向 一部《水浒》,最令人费解、最引起争论,也最需要深入探讨的是它所写的招安结局。一部《水浒》展示得很清楚,在他们所描写的性质不同的大大小小的矛盾中,梁山起义军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是贯串全书的基本矛盾,《水浒》的艺术描写,大部分是围绕着这一基本矛盾而展开的。这一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对立,又相互连接,相互依存。起义军的接受招安和最后出现的悲惨下场,既是起义军自身内部因素演变的结果,又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招安政策和反动本性造成的产物。 一、肯定招安,但主张功成身退。 《水浒》的作者是肯定走招安的道路的。首先,作者不仅通过阮氏兄弟之口道出“忠心报答赵官家”、“京师献于赵君王”的忠君思想,通过宋江之口一再宣扬“忠心报国”、“专待朝廷招安”的主张,通过九天玄女的法言,指示宋江追求“去邪规正”、“遇宿重重喜”的受招安的归宿,而且自己还亲自出面,通过“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玺书招抚是良谋”、“一封恩诏出明光”等大量诗词,对招安加以肯定和称赞。其次,从作者对宋江的态度来看,他对招安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也绝不是把宋江作为否定的形象塑造的。作品在宋江出场时用了大量热情的诗句赞美宋江,又以具体的活生生的艺术图景充分表现出他作为起义军的领导者应有的宏伟胸襟、指挥才干和组织能力,因而受到起义军头领的爱戴,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的那些事实。诚然,从“菊花会”开始,作品描写了起义军一部分头领几次掀起了反招安的斗争,在首次招安以后,也有一些头领对招安后的遭遇强烈不满,甚至“尽有反心”,要“杀将起来”,重上梁山。但是,作者的本意乃是企图通过写招安过程的曲折反复,突出宋江受招安的坚强意志。他清楚地意识到,要把宋江的招安主张写成一帆风顺地变成了全体起义军的行动,畅通无阻地达到了目的,那及拙劣又愚蠢,是无法使读者信服的。作者不肯轻使那些^造**精神极强的起义军头领在一夜之间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招安主张的顺从者,他要尊重生活的真实和人物的性格逻辑,他要写出在新的矛盾面前这些人物的反应、表现。但他的目的却不使用这些头领反招安的表现去批判走招安道路,恰恰相反,他是要以此来反衬宋江战胜阻力,排除障碍,坚持招安的决心。 需要指出的是,梁山起义军中反招安的人物,都是山寨的主要头领,他们的力量和影响是比较大的。前两次招安活动,是众头领和吴用不顾宋江的主张,奋力破坏的。反招安的力量摆脱宋江,制止招安,不仅是有可能的,而且是有把握的。如果作者的主观意图确是“完全反对”招安,他在艺术创作上有着充分的想象和虚构的广阔天地的。但作者却不但写反招安的力量最后总是以屈服而收场,而且还描写招安成功充满喜庆气氛。说作者“完全反对”招安,这怎么解释得通呢?如果作者主观上要“拿宋江做反面教员”,那为什么作者笔下的李逵等,不但在几次反招安的斗争中,没有对宋江的领袖地位提出怀疑和指责,而且直到最后事实已证明,宋江受招安的主张造成了起义军死伤病残的凄惨结局时,仍然没有任何人对宋江提出谴责呢?为什么结尾处特写吴用、花荣情愿追随宋江与地下,总之,《水浒》艺术描写的主导方面清楚地显示出:作者就是把宋江始终当作一个正面的肯定的形象来塑造的。 那么,《水浒》作者是否就是“歌颂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呢?否。作者在招安问题上对宋江的批判,首先是批判宋江的急躁态度和不光彩、不体面的活动。宋江为了实现招安,是不择手段,不讲条件的。他对被俘虏的高俅一再请罪,百般讨好,盛筵款待,重礼相送;他以东 论《水浒》招安结局的思想倾向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班主任在班风建设中的作用 | 下一篇: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水浒》 招安 结局 思想 倾向 | 2013-02-17 09:01:5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