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摘 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谈了一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如何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何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如何利用网络教室构建学习环境,试着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等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和谐气氛、任务驱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懂得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本文主要阐述了几种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时,我把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制作成课件,并配上相关的语音,让计算机自己介绍自己,这样便拉近了计算机与小朋友的距离。然后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先给小朋友介绍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再让他们看看各个设备后面都有些什么。小朋友各个兴致饽饽的弯下腰去观察,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根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根线,接着我又引导他们看看这些线都连接到了什么地方。通过这样的教学小朋友不仅了解到了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还知道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像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尝试自学,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小议当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 下一篇: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应用 | 2013-02-18 09:59:5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