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从中感受和体验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发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实践能力,唤醒了自身的创新意识,懂得合作意识,摸索到合作的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真正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且能把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因此,就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程序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研究”的氛围,创设“研究”的情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研究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做、敢于展现自我,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学生,要相信学生的“研究”能力;必须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研究”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必须多鼓励表扬学生,要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能蛮横责骂,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帮助找到正确的方法,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并且,因为对象的特殊性,要放平心态,不可要求过高,尽量肯定其表现,激发其研究兴趣。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学生活动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智能水平,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研究”活动过程中去。 (二)提供“研究”的条件,防止失真 活动执行时失真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它常常导致雷声大,雨点小,缺乏实际效果,久而久之,使人丧失信心。因此,如何防止失真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 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观念,明白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但要掌握分寸,凡是学生能努力发现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决不代替。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及时掌握“研究”的具体情况,以便适时调控学生的“研究”活动,从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讨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 下一篇: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 数学 研究性 学习 探讨 | 2013-02-18 09:59:20【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