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一、课题的源起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的普及强化,全球市场的快步推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日渐巨大。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缺乏具有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就缺乏知识力量,缺乏科技力量,因而势必缺乏生存的市场。中国落后于发达国家,要求加强具有吸纳、加工、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当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 “研究性学习”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全国各地纷纷进行研究和实践。教育部规定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虽然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阶段还没有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定下来,但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已非常必要。本文拟就“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益”进行探讨。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几年来,研究性学习理论正逐步渗入基础教育的实践,尤其在中学阶段得到较为广泛的探讨。所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与社会现实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相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其开放性、综合性的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小学高段学生究竟是否具备研究性学习的条件,他们是否具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索未知的主动性,属于人格品质的范畴。就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而言,学习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衔接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具有核心的地位。由此可见,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是何其 深远。 三、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笔者跟踪调查发现: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一部分学生常常表现出“高分低能”,学习中离开教师就束手无策的现象。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得死”、越俎代疱致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缺乏独立阅读和思考研究的能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重要原因之一。 小学语文新大纲(修订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然而,在阅读教学中,过去教师是“满堂灌”,现在变成“满堂问”。一堂课,教师提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大大小小的问题,把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回答问题,而无动口、动脑、动手的语文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鉴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打好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现代教育论的核心是学生主体论。因此,在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问题设置、相关知识、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供咨询,指导与帮助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而不过多介入。学生在整个研究学习中都处于读教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动性、参与性,因而有利于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 下一篇:小说《凤凰琴》中的权欲情及现实..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 高段 语文 阅读 教学 开展 研究性 学习 探讨 | 2013-02-18 09:58:5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