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推向文本解读的前台 当前,文本解读无疑是一个讨论得异常热烈的话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但是大家探讨时有一个局限,或者说是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狭,就是目前更多地还停留在教师这一角色如何研读文本上,侧重于思考以什么姿态什么理念什么路径如何把握文本上,以及把握文本的什么方面上,在一定程度上轻慢甚至忽略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当前文本解读的“重心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动。”因此,我个人认为,为推进文本解读话题研讨的深入,就必须把目光转移到学生身上,设法把学生推向文本解读的前台,使学生自己品味到耕耘与收获的乐趣。下面,笔者试图从四个方面来证明此命题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从主体发展的迫切需要来理解其必要性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教学活动要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从来没有任何一场教学改革像今天这样重视人的存在,关切人的发展。小学生作为处于蓬勃成长过程中的人,迫切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养,需要独立和自由生长的空间。作为教学改革所指向的人——儿童来说,他们对健康成长的渴望、对超越现实的渴望无时不在感动和震颤着教师的心灵。 在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儿童身上这种生命勃发时最强劲的“呼喊”——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师:你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佳!掌声鼓励! 生: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生: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太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师:这些问题,我课前也没有想到。你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见解,的确了不起! 课堂上,学生们以个性十足的话语对文本进行着精彩纷呈的解读,他们闪耀着的独特的思想光辉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课堂是促进儿童的言语发展与生命成长的世界,儿童迫切需要我们把这一阵地交还给他们。 笔者也曾遭遇过类似的美丽。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有学生对乐观敬业、热爱生活、敢于挑战自我的刘老师形象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不,他几乎是在和老师争辩—— 生:与其说刘老师是在进行自我挑战,不如说他童心未泯,是在尽情享受人生的快乐。刘老师既然能够乐观面对腿疾,那么他的内心应该和常人一样,对生活充满了憧憬。生活本身具有的滋味刘老师都想尝一尝,所以他“时常眯起慈祥的眼睛”坦然面对人生,所以他像孩子般那样调皮“故意撒脱手”,“笑着,叫着,蹦跳着”去追赶风筝。 师:作为一个残疾人能够做到这点确实异乎常人! 把学生推向文本解读的前台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班论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 下一篇:Web电子商务的应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学生 推向 文本 解读 前台 | 2013-02-19 09:58:3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