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在幼儿园教学中探索与反思 [摘 要]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在艺术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中,又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关键词] 民间舞蹈 幼儿园 教学探索、反思 玉溪是滇中粮仓,素有“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聂耳的故乡的美称”。玉溪文化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玉溪先秦时期属古滇国地。《云南图经志书》“新兴州风俗”笔录有记述,经过舞蹈普查及挖掘整理,发现玉溪(红塔区)有民族民间舞蹈12种,分别流传于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等民族之中,这些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绚丽多姿。从清代玉溪文献和民间艺人提供的迎神活动资料中可分以下几种形式:(一)汉族花灯歌舞“龙灯”、“旱船”、“狮子灯”、“蚌壳灯”等。(二)彝族兵器舞:“铁链子”、“板凳龙”、“三节棍”、“大刀舞”等。(三)彝族:“跳乐”、“高跷”等。 玉溪花灯是老百姓自己的艺术,始终是扎根于普通民众的最底层,说的是方言土语,反映了地方风情,无论唱词还是道白,“语多至真,足以达人之情性。”尤其不同的是花灯剧目可长可短,演唱阵容可大可小,舞台表演所用的道具简单,一把胡琴就能伴奏,一支烟斗,一把甩扇就可以表演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根据当前音教课改的主导思想——“审美与快乐”,两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乡土音乐资源,并建构了以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具有趣味性的本土音乐融入幼儿的活动中,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不仅对本地区的节日、民俗、文化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而且还会创编唱儿童歌谣、民歌、舞蹈。因此,对本土优质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灵活运用,创新发展,将民俗文化与幼儿的学习相融合,不仅可以让幼儿植根于民俗文化这一丰富的文化土壤,了解其内涵,继承其精华,萌发热爱家乡、民族的意识,又能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我们的尝试: 一、充分利用我园的区位优势,加强对本土音乐熏陶。 我园位于市一小、四中、卫校、图书馆、聂耳公园旁,文化气氛浓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质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和教育,强化本土知识的观念,重视开发本土教材的开发与研究,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活动走进社区,参与活动。如:到聂耳公园 民间舞蹈在幼儿园教学中探索与反思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民营经济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 | 下一篇: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民间 舞蹈 幼儿园 教学 探索 反思 | 2013-02-20 12:32:2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