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塑造 [摘要]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论述自己的美学观:“我不喜欢壮烈,我是更喜欢苍凉的。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更缺少人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无疑,正是这种“苍凉”的美学意味与“参差的对照”的艺术手法,造就了张爱玲小说中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之历久弥新。《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品,也是她主题挖掘及艺术创造最深刻、最丰厚的作品。它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极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张爱玲笔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也是她塑造得最厚实的小市民形象,甚至可以说是张爱玲为现代文学史贡献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苍凉 悲剧 金钱和情欲 语言艺术 意象的丰富 心理描写的细腻 张爱玲小说“苍凉”的美学意味与“参差的对照”的艺术手法,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塑造中集中体现了其小说苍凉的底色、悲剧的氛围。 (一)“凡人”形象的有血有肉。 1、“凡人”形象的塑造 (1)金钱交易下的婚姻为七巧悲剧的一生埋下沉重的一个伏笔。 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2)没有亲人,没有友情,没有爱情,成为了黄金的奴隶,使七巧的悲剧命运再涂上沉重的一笔。 畸形的生存方式扭曲了七巧的灵魂,使地她下决心报复一切人,这中报复已成为一种潜意识和生活的需要,乃至于把报复施与自己亲生儿女身上。从制造自己亲身儿女的更大的不幸中获得快感。母亲迫害儿女,这是儿女的不幸,也是母亲的不幸。 人类最神圣的母爱在七巧身上已消失殆尽:没有良知,没有内疚,没有羞耻,恣意破坏他人幸福。她自己的爱情无法实现,便要几个人的爱情甚至生命来作为陪葬。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就是她的牺牲品。 人活着,必须有各种欲望支撑着。当七巧渴求情欲的烈火被季泽无情地泼灭了之后,她开始让金钱成为她精神的主宰。如何夺取更多的金钱,以取代不可求的情欲,就填满了她的整个生活空间。金钱成为她梦寐以求的东西。而姜老太太为了让她死心塌地伺候二爷将她扶了正位,这无疑为她攫取金钱提供了一种可能。于是,她眼里只有金钱,她意识到只有钱不会鄙视她,所有的欲望都不如金钱重要。有了钱,姜家可以买她;为了钱,她的亲哥哥将她卖给 浅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塑造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聊斋志异》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 下一篇:浅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花店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浅谈 《金锁记》 曹七巧 形象塑造 | 2013-02-20 12:36:36【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