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小学教育中“特殊”孩童的行为特点、成因及对策 在我从事小学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十多年的过程中,遇到不少因各种原因而显得相对“特殊”或“很特殊”的孩子。这种“特殊性”不是低龄儿童个体间心理特征差异的表现,更多地表现为其行为方式方面的迥异。在一个最小的教育组织中,他们是相对特殊的个体,是个别现象,但从整个教育体系的角度看,他们就是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有普遍存在的属性。本文所描述的“特殊孩童”指的是:因家庭性、经济性、生理和心理性及社会性等环境因素而产生的有心理和行为缺陷的孩子。关于其行为的特点、成因、教育在其中所担负的预防和纠正义务、措施以及社会(包括学校在内)如何建立具有长效教育干预性质的介入保障机制等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在此,我结合自己这些年的从业经验,谈点浅显的看法。 “特殊”孩童表现出的行为共性 每个相对特殊的孩童,其行为都有个性的一面,这是由形成这个行为方式的特定的原因决定的。但通过细心观察和对比,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所共有的行为特征: ⒈自卑性。因情感性、经济性、环境性、生活重大变故等因素的长期不良作用或一次性剧烈的心理应急性反应,而造成的其行为上的“与众不同”。他们大多表现得孤僻、沉寂、怯于与人交往。因为感觉到自身与周围环境在诸多方面有看似“不协调”的地方,不愿意因过多与人交往而经常触及这些“伤痛”,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明智地”选择“远离”或“躲避”等这样的行为方式。 ⒉敏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论大人还是孩童,对事物的敏感程度,与其对该事物的关注程度是正相关的关系。亲情圈子支离破碎、家庭经济情况非常窘迫、父母的不良社会记录、肢体或心理上的不健全、疾病的侵害等等内外因,始终使他们处于压力之中。这些就犹如一个个心理“雷区”,让他们时时处于高度防备状态,轻意碰不得。 ⒊叛逆性。有矛盾,就有解决矛盾的内在冲动。但对于世界观尚处于萌动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在还不完全具备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条件下,为排除内心的张力,经常会做出一些令人臆想不到的举止,这是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⒋易攻击性。生活中的这些非积极因素,在他们心理上折射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由于长期积累而形成巨大的能量,由于缺乏有效的排遣渠道和途径,在外因的诱发下,极易以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由于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改善不是他们所能左右的,同时必要的心理调适和疏导又没能及时介入,这种情况的长期不良结果是:一方面,强化了他们以暴力方式冲破环境束缚的进一步的内在冲动,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产生偏激人格的思维意识。 ⒌成人化色彩。由于生活环境较之于大多数学龄儿童来看,更为艰难、更为恶劣一些,这些“特殊”孩童的精神世界,更多的夹杂了很多成人世界的东西。他们常常表现出遇事忍耐性好、做事警惕性高目的性明确、生活和学习中抗挫折能力突出、以明显超出同龄孩童频率表达或良或莠成人化言行等特点。 这些共性问题,是他们较之于其他孩童而言额外的负担,严重不利于他 试议小学教育中“特殊”孩童的行为特点、成因及对策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手里的糖果 | 下一篇:试析《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教育 特殊 孩童 行为 特点 成因 对策 | 2013-02-21 19:16:5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