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爱民之情 杜甫是继屈原、曹操、李白后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还流露出他爱国爱民的心态,不惜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因此自唐朝以来,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歌中的爱国爱民之情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自古乱世出英雄 杜甫以儒家为主要思想,十分笃信执着。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将爱民与爱国结合在一起。杜甫习惯以儒自称,如:“有儒愁饿死”、“儒冠多误身”,“儒术岂谋身”等。而忠君爱国是儒家的基本思想,杜甫有时确实“愚忠”到“每饭不忘君”的地步,但在多数情况下他是把忠君与爱国爱民联系在一起的。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杜甫的忠君是有特定内容的,它是与对苍生,对社稷的爱联系在一起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君王是勤政爱民的表率和诗人事业的依托;“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国君成了国强民富的象征;“未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皇帝又是惩恶扬善的英雄;“神灵汉室中兴主,功德汾阳异姓王。”国君又成了中兴的圣主;“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皇帝则为忧国忧民的公仆……由于忠君与爱国、爱民密不可分,就不再空洞,而具有沉重的道德力量。张忠纲在《应该正确评价杜甫的忠君思想》中,对忠君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辩证的分析,作者认为:“杜甫的忠君思想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何况杜甫并非愚忠,他批评皇帝,指斥奸佞,针砭时政得失,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维护祖国统一,充满爱国爱民的热忱,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批判继承的。” 事实上,正是安史之乱造就了“诗圣”杜甫:多舛的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环境,为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诗史”源自生活,生活成就“诗圣” 1、公元712—746年为读书游历期。初露端倪的杜甫四处游历,所写的诗歌带着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望岳》,《房兵曹胡马》等。 2、公元746—755年为困守长安期。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敏感的诗人开始为祖国的命运忧虑了。《兵车行》描写的穷兵黩武,《丽人行》描写的权贵腐败,《自京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所描写的贫富对立,都可以视为揭示安史之乱爆发的社会原因,作为历史的考证。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3、公元755—759年为陷贼与为官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焚掠,和人民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凤翔。“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从这些诗句也就可以想见当时的艰险和困苦。这一时期是杜甫与现实和人民结合最紧密的时期。在赴鄜州途中,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和父老乡亲一起逃难,一起流泪,空前的浩劫,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三首》、《北征》、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爱民之情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杜甫与白居易诗歌中的同异 | 下一篇:论杜甫诗歌的叙述艺术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杜甫 诗歌 爱国 爱民 | 2013-02-22 11:28:4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