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特色 [摘 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叙事长诗,它描写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是《诗经》以来任何一首叙事长诗所无法相比的。它不仅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同时也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它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将叙事与抒情相融合,并能兼顾诗歌的演唱特点,以白描手法写实,将细节扣入人物的行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些叙事上的特点,使它成为我国古代叙事诗的不朽诗篇。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 叙事 对话 抒情 现实主义 演唱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叙事长诗,它描写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是《诗经》以来任何一首叙事长诗所无法相比的。它不仅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同时也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其赞叹有加。明人胡应麟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①它和《木兰辞》并称,是乐府民歌史上先后辉映的双璧,代表着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真挚爱憎情感,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表现形式,为我国的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孔雀东南飞》通过对刘兰芝、焦仲卿婚姻悲剧的概述,深刻揭露了封建宗法势力和家长制度压迫妇女、扼杀婚姻幸福的罪行,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并为维护婚姻幸福而斗争的优秀品质,寄托了广大劳动人民追求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毫无疑问,《孔雀东南飞》之所以传唱至今,它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本人不揣浅陋,拟就该诗的叙事方面谈一点个人浅见。 以人物语言代替常用的叙述性语言,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在古今浩繁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多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因为它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但《孔雀东南飞》不同,它更侧重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来展示他们的内心活动和心理世界,从而活脱脱的表现出人物个性,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清人沈德潜是这样评价《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对话的:“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削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②。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孔雀东南飞》塑造了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刚强,有的懦弱,有的蛮横,有的势利,每一个人无不形象饱满,符合各自地位立场和性格特点。以刘兰芝为例,在整个故事发展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母亲和哥哥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在这些不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内刚外柔的个性。面对焦母的百般挑剔,刘兰芝发出了“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抗争,个性刚强,可见一般;拜别阿母,不忘孝顺,顾及“念母劳家里”;与小姑惜别“泪落连珠子”,并嘱托小姑“勤心奉公姥,好自相扶将”,足见其贤良淑德;面对焦仲卿的懦弱,不切实际的“暂还家”的安排,她果断地说出“勿复重纷纭”,车中分别时言及哥哥的暴躁,预见自己的结局,这是一个有主见、有远见的刘兰芝;与仲卿依依惜别,先是“勿复重纷纭”,再以物相赠,留作纪念,嘱托“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爱恨缠绵,难舍难分,既知道结局一定,又对仲卿抱有幻想,柔的一面,尽现其中。尤其是死前假意同意再嫁时的话语,更是切合当时身境。试想,如果兰芝言死不嫁,其势必遭到暴力约束,被逼迫成婚,哪能不负仲卿。兰芝的人物形象,就是在与众人的言语交谈中渐渐丰满丰满起来的。 浅谈《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特色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存货管理 | 下一篇:浅谈《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浅谈 《孔雀东南飞》 叙事 特色 | 2013-02-22 11:45:3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