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规律的实践研究 ----- 走向合作:现代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 摘 要:竞争与合作是组织发展的价值导向和运行机制,但过度竞争的学校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偏离,组织结构的异化,组织文化的缺失和学校竞争的失范等负面效应。应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内涵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摒弃过度竞争意识,构建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发展框架,对学校组织运行和发展的合作创新机制进行组织再造,制定基于合作的教育政策,建立学校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建立扁平化学校组织结构,优化学校领导的角色与行为,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竞争;合作;学校组织;学校发展。 竞争与合作是人类进步的两大动力,也是组织发展的价值导向和运行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争价值、竞争思维、竞争理念一直主导着社会组织的变革,竞争已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也成为日常话语和制定教育政策的选择方案。竞争冲击、消解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激发了教育活力、提高了教育效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行现代教育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以及进一步促进学校组织发展方面力所不能及,甚至由于过度竞争而造成了诸多问题。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内涵和相应的运行机制,重新认识竞争的边界,重新审视、反思教育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构建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发展框架,对于促进学校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竞争与合作:组织发展的价值导向和运行机制 竞争与合作的天平偏向哪方,体现了组织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是进行组织发展运行机制设计的前提。 (一)竞争 竞争是指不同个体或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稀缺资源进行争夺,竞争优胜劣汰的根本属性使它既是一种激励机制,又是一种淘汰机制。作为激励机制,它使胜利者在实现竞争目标的同时,获得需求的满足。作为淘汰机制,它使失败者在失去竞争目标的同时,不得不承受失败的代价。 人类的竞争有三种形式,即生存性竞争、竞赛性竞争和合作性竞争。生存性竞争是竞争的初级状态,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外部利益;竞赛性竞争立足于组织内部,竞争的目的是实现对群体既得利益的合理分割;合作性竞争以提高群体的整体竞争能力为目的,通过个体间的联合、互助与合作以及与外部解除战略伙伴关系,尽可能多地将群体外部利益竞争导向的组织表现为竞争性的组织结构、竞争性的组织文化、竞争性的组织运行模式和竞争性的组织环境。竞争性的组织结构是指战胜对手的高度统一的集权性组织要素及其关系;竞争性组织文化是一种强调用竞争作为组织管理的主要方法和策略,鼓励内部成员之间进行经常性竞争的观念、思维、制度和活动方式;竞争性组织运行模式和竞争性的组织环境是指组织之间为实现各自的目的而争夺有限资源的状态。在竞争条件下,组织发展主要是一种量的增长。 尽管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组织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竞争并不是万能的。一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规律的实践研究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依法治国 |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学校 组织 文化建设 规律 实践 研究 | 2013-02-22 12:51:1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