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受教学手段、方法和条件的限制,不管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要求上看,都受“齐头并进”式的约束,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其教学过程是单向交往,教和学的关系变成了讲和听的关系,禁止学生之间发生真正教学意义上的相互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活动人为地局限于面积课业的“自然活动”,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针对这个弊端,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下采取的一个教学策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交往,活动形式多样化,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合作的社会性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客体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学生在横向交流中学会学习,敢于探索,主动合作,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充满自信,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语文新课标中,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作了具体的要求。然而,小组合作对于很多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当新颖的课堂经验,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做。不少人对于小组合作的理解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一份功课他们做,或者让他们讨论若干个问题。然而,大部 的教师很快就发现,这样做有太多的问题。例如,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几十个学生在一起上课的时候,课堂秩序良好,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回答都有条有理,可是,一但把学生分成小组,教室里面就吵得象个集市,甚至打架都出现了,难以管理。另外,小组讨论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话说,不知道如何开展讨论,还不如老师在上面提问题,学生在下面举手回答问题来得有效率。最头疼的问题,是完成一个功课的时候,往往是小组里面能力高的学生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能力低的同学只管抄作业,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到。久而久之,语文教学总是走不出“高耗费低收效"的误区。因此,语文教学中除了目标应紧紧围绕支持教育的总目标设置外,改进教育方法,改革课堂模式应是一种更为重要的主体行为。 一、 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小皇帝”“小公主”门在长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不乐意、也不会与人交流、合作,缺乏与人合作的品质。而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性学习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合作学习不是优等学生做小老师,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即是老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每个孩子都动起来了,因为许多学习任务都必须是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完成。如叫学生进行关于农村能源使用的调查研究,在共同商量好方案后,学生分工协作,有的到能源办了解情况,有的去农村实地考察,有的负责查阅相关的资料……综合性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与外界的交往,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品质。 二、合理分配小组 合作小组建立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据调查,最佳的小组规模为2—6人,这样的规模使得小组拥有足够多的信息源,同时又能保证所有组员积极参与和面对面的交流。 (1)按学生学习成绩、能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比例等合理分组; 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语言艺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 下一篇:浅析网络营销风险与未来发展趋势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语文教育 合作 学习 初探 | 2013-02-22 12:57:2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