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旗帜下的革新——试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 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陈子昂是继“初唐四杰”之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重要而关键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倡导“风雅”、“兴寄”,高扬“汉魏风骨”传统,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遒劲刚健的风格,并要配合优美的声律和词采。他用他的理论和实践推动了一代诗风的革新与转变。 一、崇尚“汉魏风骨”传统 “风骨”最早是作为品鉴人物的术语,指人的风度、气质、品格、操守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飘逸、俊朗、清廉、刚毅等个性特征。“汉魏风骨”指建安时期“三曹”、“七子”诗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社会内容与精炼质朴、刚健有力的语言形式的有机结合与完美统一,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激昂、气势奔放、语言豪迈、风格悲壮的艺术特质。它也是南北朝及后来的文学家和诗评家反对诗歌内容空洞、倡导革新的一个口号。陈子昂因反对唐初诗坛绮艳诗风,特地提出并高举“汉魏风骨”的主张和旗帜。 陈子昂的“风骨说”要求诗歌要内容充实,要具有一种高昂充沛的感情力量,使诗歌充实的思想内容、饱满激越的情感寄托、遒劲刚健的风格气势相交融,进而达到“有金石声”的艺术境界。这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实质,也是他一直追求的文学创作理想。这在他那些抒写忧国忧民、抱才用世、奋身报国思想的诗篇中有很好的表现。如《感遇诗》第三十五首: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 这首诗抒写了陈子昂“感时思报国”的豪情,以及壮志难酬、“磨灭成尘埃”的忧愤,感情慷慨激越,风格豪迈,是一篇骨气端翔的佳作。 又如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短短几句,抒发了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自悠悠天地而言,将与英雄业绩同其长久;而自己人生有限,一旦抱负落空,只能空留遗恨而已,于是产生了怆然涕下的巨大悲哀,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诗中既有他反映现实、言语质朴的风骨,也有他综观古今、无法实现理想的兴寄,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 崇尚“汉魏风骨”是陈子昂用以扫荡齐梁颓靡诗风,改变“文章道弊”现状,开创唐诗新风貌的有力武器。 二、倡导“风雅”和“兴寄” “兴”即“情兴”之意,此处是指兴发感情,是在深刻的人生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充实的、激越的情思;“寄”是“寄托”,即使诗歌通过生动形象寄寓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兴寄”,就是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其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兴寄”与传统的“比兴说”、“言志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更有所发展。 “比兴”实质 复古旗帜下的革新——试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高等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 | 下一篇:风刀霜剑严相逼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复古 旗帜 革新 陈子昂 诗歌 主张 | 2013-02-22 13:18:3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