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 本文阐述了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首先指出研究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揭示和把握其规律,对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乃至作者的创作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后从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的含义进行分析,列举例子看出:共鸣现象与一般的文学鉴赏不同;共鸣所体现读者的喜爱,与一般鉴赏中对作品的喜爱有所区别;共鸣基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同读者的思想感情的相同或相似,但并不是完全的等同;再从三个方面阐述分析了产生共鸣现象的三个原因:个人原因、艺术原因和社会原因。 文学鉴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当读者通过审美思维,借助语言媒介,进入作品呈现的审美意象世界,通过具体的感受、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激动,与作品的意蕴相契合时,这样的阅读就是文学鉴赏。换句话说,文学鉴赏就是人们通过审美思维所实现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它不仅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而且还带有意象的再创造性质。文学鉴赏是文学作品实现社会价值的必要环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共鸣是文学鉴赏的灵魂,没有共鸣,鉴赏无法持久,文学作品也就会没有市场;没有共鸣,鉴赏就不会深刻,文学作品也就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一切的文学作品,只有在读者鉴赏中发生共鸣,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研究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揭示和把握其规律,对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乃至作者的创作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共鸣的含义 共鸣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指的是某一发声体发出声音时,引起另一个或一些频率相同的发声体的应和,也发出同样频率的声音的相互感应现象。文学鉴赏中的共鸣,则是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感应现象。当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家通过作品的审美意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了读者,引起了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 荡,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的胜利而高兴,为反面人物的毁灭而痛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简单地说,文学鉴赏中的共鸣就是指读者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时所引起的同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 动,是一种感情的认可。如当代优秀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以它所表现的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激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人们把赞美和同情一致给予了作者赞颂、肯定的梁三喜、靳开来、梁大娘、雷军长,而对作者谴责的赵蒙生母亲的利己主义、以权谋私产生愤怒和痛斥。很显然,作者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感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和感应,这也是共鸣。共鸣的产生比较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方 面,是对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相通或对人物命运、遭遇的“认同”。有人把读者对文学作品感兴趣、受感动等都叫做共鸣,或者认为读者之所以感兴趣、受感动是共鸣的结果。这种“等同论”和“因果论”实际上取消了审美情感运动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感情的共鸣不是一步到位的,它具有不同的心理层次,是一种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心理层递过程,可以把感情的共鸣分为三个层次:感动、激动、入化。下面我举一个实例来谈谈我的理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语通戏语,《牡丹亭》艳由警芳心”里的一段描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怎样从意象的感受进而达到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例文]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的,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坦……”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 浅谈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我在音乐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 下一篇:浅谈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文学 鉴赏 共鸣 现象 | 2013-02-22 18:59:2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