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学校人际关系处理问题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任何复杂的社会关系,最后都以直面之人际关系的处理得以实现。既然学校教育是把学生从自然人向完整的社会人过渡的过程,那么,人际关系的处理之教育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际关系的归向。因此学校的人际关系处理之教育,很大程度上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就是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处理的最好教育。而所有关系的处理都必须以尊重为前提。 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前,先知们树立了至今已有3000年的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据说最早得出“认识”成果的是推崇“哲学王”的大哲学家柏拉图。他说:“人就是身上没有长羽毛的两足动物。”定义十分客观,可是偏偏有人不认这个“人”,他拿着拔光毛的鸡去质问柏拉图,柏氏无言以对。后来以博学名世的亚里士多德给人下定义:“人是理性的动物。”也就是说,人是讲道理守逻辑的动物。可是,到了中世纪,大哲学家托马斯 · 阿奎那偏偏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中推出:“人是非理性的动物,而只有上帝才是最理性的存在。”那么人到底是什么呢?中国古代哲学家给出了比西方哲人更接近人的本质的可以算作最好的回答:老子认为人是能认识天道并能替天行道(此之为德)的动物或者说道德动物就是人。那么天道又是什么呢?是阴阳互生互化包容共生,绝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此之谓“和而不同。”孔子把老子的观点进一步具体化,他认为天道分作两个方面;一是仁,二是礼。在《论语》中,他提出“仁”达105次,《说文解字》分析人为从人,从二,谓之人爱人也。其实孔子本人也是这么解释的:“仁者,爱人也。”反过来,“仁者,仁也。”人是什么?人就是一个爱另一个动物,不互相残害的动物。如果有人不爱人、害人、杀人,孔子就骂他禽兽不如,非人也。怎样才能行仁而爱人呢?孔子提出“礼”。《论语》中“礼”被提到75次,礼是实践性,操作性的存在。意味着等级、次序、责任、义务、奉献、自制内容,是人的行为规范,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就是行仁德仁而斯为人矣。后来到汉代,把礼逐步稳定为“三纲五常”,到宋朝时代,又把仁呀、礼呀、“三纲”与“五常”统摄为“天理”,要人们无条件遵守。其实这种绝对化的作法有违人性,戴震、鲁迅都认为“以理杀人”。笔者认为倒是荀子更能体察孔子的仁与礼之真谛。他说人是能群的动物。仁与礼在“群”中体现出来。人怎样才能实现“群”呢?这就是“以语言交流思想”“以行为互利共生”。是对孔子人性论思想的最佳诠释,这种诠述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基本一致。笔者认为,这是关于人的认识最深刻的认识。当一个人脱离“群”,失去“ 社会关系”时,他就不是“人”了,而真的成为“身上没有长羽毛的两足动物”了。 荀子的“群”大致就是卡耐基的人际关系或马克思的社会关系。个人通过“群”也就是人际关系来实现自己的人性,使自己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怎样才能“群”呢?马克思提出了“解放”理论、“革命”理论、“实践”理论和“全面发展”理论,而卡耐基的《人生之路 》丛书——号称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出版物,所指出的“人生之路”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做到“坚守自我,宽容他人”。而当代中国最著名的人生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所认为的人生之路与卡耐基的结论惊人的相似,他总结为8个字:“尊重他人,亲疏随缘”。 笔者不厌其烦地从伯柏拉图、孔子说到卡耐基、周国平,可以理出一个基本思路,一 试析学校人际关系问题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谈如何在玩沙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 | 下一篇:试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试析 学校 人际关系 问题 | 2013-02-22 19:09:26【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