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的现实主义 北宋苏轼是继柳永之后的著名词人,然而他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青年时期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二名,雄心勃勃,要求变法;中年时期出任杭州、密州等地方官,主张温和改革,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中老年时期返京任翰林学士等职,因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再次出任杭州、扬州等地方官;晚年时期被贬,生活十分艰苦。苏轼这起伏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深入到各阶层,创作了许多文学著作。苏轼是浪漫主义词人,已成定论。本文就苏轼的人生轨迹对其现实主义词风作一初步探讨, 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 民族斗争是宋代主要的社会问题,在词史上,苏轼较早把民族矛盾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强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 熙宁八年(1075)七月,辽主胁迫宋王朝,“刘”地界“辽”,“凡东西失地七百里”。这年冬天,苏轼写了著名的《江城子·岳州出猎》,其下阙:“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情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借出猎习射,来抒发他渴望驰骋沙场,为国靖边立功,驱走入侵之敌的豪情。又如《阳关曲·赠张继愿》:受降城下紫群郎,戎马台南旧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这也是一首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壮歌。作者通过对汉唐盛世不受外族欺侮的羡慕,表现了对宋朝衰败国事的深深失望。这里说“恨君”,实际上是表达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在北宋词中,这样与当时边境事件有直接联系,并且反映杀敌靖边的爱国感情的作品是不多见的。在这以前,范仲淹在西北边上写的《渔家傲》词,抒发了“燕然未勒遇无计”的苍凉悲壮的感慨,也包含着对国事的关心;但是,苏词所表现的爱国感情却强烈得多,深厚得多,风格也更为道劲豪放。 苏轼被贬时,仍常关心边事。在《与滕达道书》中他问:“西事得其祥乎?虽废弃,未忘国家虑也。”可见,苏轼无论穷达都关心着国家安危,他在《浣溪沙·送梅庭老赴潞州学官》中说:“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原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潞州地区地势高,又北临辽国,是个边防重镇,而梅庭老“原是古之儒”,本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可惜“时平不用鲁连书”,这“时平”是苟且偷安的统治者用屈辱投降政策换来的,“奉之旨有限,而求之者无厌”。这怎能不激起作者的愤慨呢?苏轼看到统治者只知道宴安享乐,而忘记了大片边地,他遥望边关,不胜感叹;“歌翻杨柳金尊佛,饮散凭栏无限意,云深不见玉送遥,草细山重残照星”。 元丰四年十月,苏轼贬官黄州,当他得知种宋军大败西夏时,异常兴奋。但不到一个月,战局剧转,宋军惨败,折损将土与民夫三十万,宋朝军事上的腐朽完全暴露了。自此,西夏更加猖撅。国势的虚弱衰危,个人遭遇的坎坷,使苏轼内心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苏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泛舟赤壁,写下了一首热情向往英雄事业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以祖国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作背景,借对历史舞台上曾导演过的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周瑜的怀念,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而抒发了作者强烈渴望为祖国作一番事业的抱负。词中也流露出事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感叹,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里虽有政治上无可奈何的一丝哀怨,但向往英雄业绩的豪迈气魄,仍是苏轼全词的主旋律。在“乌台诗案”中,被“锻炼几致于死”之后,苏轼处于逆境,而抱负依然藏于胸中,洋溢于字里行间。这种执着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多数论者只注意这首诗的豪放词风,殊不知,通过其豪放所表现出来的现实反映,在词史上亦是绝仅有的。 二、关心民生疾苦,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不满 试论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试论魏晋文学的人格美 | 下一篇: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苏轼 现实主义 | 2013-02-22 21:11:0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