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魏晋文学中的人格美 自汉末开始的人性解放的潮流,是促使魏晋时期文学艺术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动力。汉末,儒学衰微,形名之学兴起,清议渐变为清淡,品题人物也转为注重人的内在气质和神韵。汤用彤在其《读人物志》中指出:“汉魏论人,最重神味。”“神味”一词就是汉末以后人格之美的主要标准。 汉魏之际人格美观念的变化,逐渐使文学作品出现某些新特点。如孔融《周成王汉高祖论》,诸葛亮《论诸子》、王粲《汉末英雄传》等,这些作品不仅评说当代人物,而且还讨论古代帝王圣贤的优劣和成败得失,从中吸取治国的经验教训,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也反映出建安时期重才尚能的人格美观念。而孔融的《举祢衡表》中的祢被誉为“淑质贞亮,英才卓跞”,成为汉魏之际以才能绝异为主要特征的人格美的典型。与此同时,不拘礼节,通达放荡,超然物外人格之美也开始被赞美着。例如曹植赞禹、商汤、周武、成王等“拯世济民”的先王圣祖,也赞赏许由、巢父、池主、商山四皓等“养士弗营”的岩穴之士。 魏晋以后的各类散文作品,则大多数赞美超世绝俗的品格,任情自得的风神,于是漂亮的容貌,潇洒的风神,任诞和隐逸,便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所谓“魏晋风度”的主要标志。 竹林七贤是魏晋人格之美的典型,其中阮籍更是秀出林外堪称魏晋风度的突出代表。他的《大人先生传》反映出魏末名士对理想人格之美的理解和追求。文章借苏门先生之论,寄托了作者的意趣情怀。虚构的大人先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化身。他“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远离俗世而块然独存,而文末的“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更可以看作阮籍的理想人格之美的基本特征。 与此相类的便是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是他本人人格之美 的真实写照。他把自己喻作“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的禽鹿,又自述自己个性的“七不堪”“二不可”。何谓“绝俗”?这篇奇文便是最好的诠释。 西晋文人多对王室采取美化、润色态度,于是颂扬,应酬之风又起。晋初,傅玄、张华刻意求工,太康年间,潘岳、陆机又以拟古诗表现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虽有“左思风力”,但无以改变文坛主流。西晋末,玄风盛行,“流成文体,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步入诗坛。 试论魏晋文学的人格美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试论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课外阅读指.. | 下一篇:试论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魏晋 文学 人格 | 2013-02-22 21:11:2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