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杜甫诗歌中的人格美 在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杜甫以“诗圣”的美誉而著称于世。杜甫不仅在诗歌上成就辉煌,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一字一句,处处体现并展示着他崇高的人格美。我们读他的诗作,无时不受到他崇高的道德情操,宽广的思想情怀,纯洁的心灵轨迹的熏陶、震撼。 一、高尚的忧民之志是人格美的基石 具有同情之心是人格美的基石,在封建时代又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的杜甫经历了仕途坎坷,兵荒马乱,饥饿流离的现实生活,对时代的苦难,社会的不平,人民的疾苦,家国的不幸,有了深切的体验,比前人更广泛更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拥有一颗同情之心是值得称赞的。 天宝十四年冬,杜甫离开长安赴奉先县探亲,但“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他的小儿子竟然死了!这一意外打击使他悲愤交集,回想长安十年自己的坎坷经历和所见所闻,从个人痛苦联想到国家的命运,他把这一切写进了他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自京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中,在诗中他先自述生平抱负,“窃比稷与契”即想当上古尧舜贤臣稷与契那样的人物,拯救国家、黎民,这在当时竞相攀以权势地位与奢华富贵的社会里是何等的崇高和不凡!而他的精神力量呢?一是“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二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希望自己能上辅明君,下救黎元!而从其一生行事看,后者更是其根本目的,由此可见他的思想境界早已突破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一身”,他是“穷更兼善天下”,无论自己安危如何始终把民生疾苦记在心间,把为民请命当作自己的责任,即使被排斥在政治之外,也非要过问政治不可,接下来,他在诗中大量写了途径骊山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纵情享乐的糜烂生活情景,直言道尽封建剥削的残酷事实,这在当时黑暗情况下,能不畏强权大胆揭露批判现实是多么地难能可贵!而尤为可贵是他把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作了令人怵目惊心的对比“彤庭听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不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无穷榨取是造成人民苦难的深重原因,同时他更为人民的苦难向统治者发出了愤怒地控诉!诗的最后,写了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惨状,但他更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未一味沉浸在丧子的悲愤之中,而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尚且如此不幸,那天下老百姓的痛苦就更无法想象,因而发出“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夺”的感叹——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同情之心,仁爱之心!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空前的民族灾难把士大夫们推向了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残酷现实之中……在此紧要关头,杜甫未像一般士大夫那样苟且偷生,但求自保,而是四处奔走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时代的苦难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的炽热感情,于是他毅然离开了宫廷,更坚决地走向了人民的一边,用自己的诗歌真实地写出了人民地遭遇,体味人民所受的苦难,为人民的苦难而大声疾呼。 在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中,他写出了残酷兵役制度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更为广大人民的生活而忧心重重。作者描绘了一幅“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画卷;写出了“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着尘为泥。”这样的社会现实的缩影;刻画了“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的新兵;“子孙阵亡尽……老妻卧路啼”的老人;“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的新娘;“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老妪形象……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愤怒控诉了安史叛军的血腥暴行,同时也揭露了唐王朝残暴的兵役徭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极大苦难,处处充满着对人民的同情及关怀。他希望人民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即使是在自己身居艰难、幼子饿死的情况下,诗人也想到广大的“失业徒”、“远戍卒”生活的更加悲惨。甚至当成都的草堂被秋风吹破,诗 试议杜甫诗歌中的人格美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谈班主任工作的“四项基本原则” | 下一篇:试论幼儿英语教育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杜甫 诗歌 人格 | 2013-02-22 21:13:5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