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及策略 [摘 要]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新生入园这初,大多是在哭闹声和家长们的担忧中开始的。幼儿们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熟悉的家人,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如:哭闹、饮食减少、睡眠不安、伺机出逃、时刻跟着某个人、不断重复同一句话、一个人坐着默默不语等,这些表现在心理学层面上称之为“分离焦虑”,其中哭闹是最显著的表现。 因此,帮助新生幼儿及家长克服新入园时的“分离焦虑”,顺利度过入园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我们有必要对新入园幼儿哭闹现象进行分析,寻求有效措施,稳定幼儿情绪的同时帮助幼儿提高适应能力。 [关键词]哭闹、分离焦虑、安抚策略 探究幼儿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分析 幼儿自身的特点 幼儿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育尚未成熟,因此独立适应环境变化的水平低,这决定了他们在生活上、心理上都比较依赖成人。害怕与成人分离;情绪的感受、表达、调节及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只能以本能的反应来对待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些因素使新入园幼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哭闹、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环境的变化 幼儿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过程中,不仅幼儿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甚至幼儿生活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原先,幼儿一直以家庭生活环境为主,对家中的活动范围、内容、形式等都比较熟悉,且有相对自由;再加上幼儿一直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家人的照料和看护下的生活也较灵活和随意;而在幼儿园这个新环境中,幼儿首先对环境的陌生就会导致自身安全感的降低。而幼儿的一日活动内容有着一定的程序规定和执行要求,这对幼儿是具有约束力的,因而导致分离焦虑的产生。 交往环境及对象的转变 幼儿入园之后,他们的交往人群就从小范围的爸爸、妈妈等家人转向为老师、小朋友,他们的交往方式也由“单一”转向“多向”。他们在人群中的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的“小皇帝”、“小公主”转向为“平民百姓”。同伴间、师幼间的交往是一种非固定性人际关系,就使得幼儿建立在原先与家人固定关系基础上的安全感、信任感受到强烈的冲击。这也成为分离焦虑产生的诱因之一。 影响幼儿入园适应性的相关因素 1、家长的焦虑情绪影响 幼儿与家长的依恋情绪是相互的,家长也存在“入园适应期”,也有着种种不适应的表现:不断地嘱咐老师、六神无主、接送孩子时热泪盈眶、迟迟不走、偷偷观望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中情绪的影响是交互作用的。家长的这种种忧虑情绪会直接传染给敏感的幼儿,使幼儿获取不安的信息,导致幼儿对新环境产生不信任。 家长教养观念及教养方式的影响 有部分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类的长辈型家长,因缺少教育常识和技巧,对孩子入园的指导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只会凭直观的表面现象了解到,孩子入园后,情绪反常、哭闹不止、还经常生病,因此会有“宝宝在幼儿园受苦”的错误观念,家长会舍不 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及策略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下一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动态生成—探..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新生 适应性 问题 策略 | 2013-02-22 21:24:2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