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而过去的老农保是农民自己把钱上缴,然后得到养老保险,而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这三种方法方式来获得养老保险的,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制度本身脱离中国农村实际。现有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差别、个体差别大这个最现实的问题。一刀切、一个模式、一种制度来解决全国各类、各层次农民的养老问题,显然不符合中国农村实际。因而从1986年推进该项工作以来,这项事业发展缓慢,目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如继续按现有制度推进将十分困难。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我的总结如下: 一、“新农保”和“老农保”的区别 首先,筹资的结构不同。过去的老农保主要都是农民自己上交钱,来获得养老保险。相当于存款一样。而新农保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是三个方法方式。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我认为它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 第二,老农保主要是建立农民的账户,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而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当然,新农保政策是要通过试点完善之后逐步推开,并不是说从明天开始大家就可以领钱了。 二、建立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中国西部农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农民养老难以落实。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造成了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 由于我国资金有限,而城市又处于经济改革的中心,在资金的竞争性使用中具有优势;而且福利国家的困境对政府的警示作用使国家不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太多,因此现阶段我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区的社区保障作为替代。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从世界经验来看,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决定了现在不宜把农业家庭人口纳入帐户养老保险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的整合 | 下一篇: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及策略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新型 农村 社会 养老保险 制度 | 2013-02-22 21:24:4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