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我想,这应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笔者不揣浅陋,想就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方面,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近几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进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许多阅读教学经验,初步形成现代阅读学理论。但是阅读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阅读教学是一个沉重而又无奈的话题,归纳起来有如下难点: ⒈是观念的淡薄。有些语文老师认为在现行的语文考试中,即使花大量时间进行了课内课外广泛阅读也不一定能在考试成绩上体现出来;⒉是知识的平衡。教师只死盯着几本陈旧的教科书不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耕细作,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语文知识的操练与掌握之中,把学生圈定在繁杂的题海之中,无暇顾及阅读。⒊是兴趣的缺失。学生迫于各门学科的压力,不得不放弃阅读。由于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快感,阅读感觉开始麻木,知觉开始迟钝,人文精神逐渐走向贫乏,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违背了语文自身的教学规律,窒息了语文教学的生机,限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能不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深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认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诵读课本,其意仍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阅读教学不仅有使用功能、发展功能,而且有教育功能。阅读不单是求知、开智的便捷手段,而且是立德、审美的有效途径。阅读能力以阅读智能为主干,以阅读知识为先导,以阅读情节为动力,三者组成一个立体的开放结构。因此,占语文课时最多的阅读课,必须确立“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阅读教学主要目标”的观念。如何提高语文课阅读的质量,我的几点思考供同行指点: 一:课文的结构分析模式:“感性认识→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与“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在《黄山奇石》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1.黄山的地理位置;2.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表现黄山景色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黄山景色。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教育、潮流、主流、未来 | 下一篇:港口物流的现状和发展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关于 语文 阅读 教学 思考 | 2013-02-22 21:48:2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