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摘 要] 《西厢记》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创作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作品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华,而且通俗、合体、自然流畅,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古 典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杰作。 [关键词] 《西厢记》 语言特色 通俗流畅 曲词华美 元代饶有才华的戏剧家王实甫,以“董西厢”为底本,创作了五本二十一折的杂剧《西厢记》。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创作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作品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体、自然流畅,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最杰出代表。 这部堪称元杂剧中的大型诗剧讲述的崔张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徐复祚:《曲论》),评价的便是《西厢记》的语言艺术。《西厢记》的语言动作性很强,高度个性化,符合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张生之文雅,郑恒之鄙俗,莺莺之婉媚,红娘之质朴、辣。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有评:“王实甫的词,如花问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西厢记》的语言构成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主体,适量而自然地熔化前人诗词文赋中的语句,形成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艺术风格。《长亭送别》里崔莺莺一出场唱的三只曲子,就历来为人称道: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的迟,怨迟去的疾。柳丝长玉难系,恨不清疏林挂住斜晖。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栖栖惶惶的寄。 第一只曲子融化了宋人范仲淹的《苏幕遮》词,情景交融,含蓄细腻;第二只曲子借景写情,情溢于景;第三只曲子从文转白,自雅而俗,抑止不住地直抒胸臆。三只曲子紧扣莺莺的情感变化,表情达意,臻于化境。《西厢记》中的佳句美不胜收,历来脍炙人口,《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曾赞《西厢记》“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曲词华美,诗意氤氲,格调有如花间美人,充满了诗情画意。曹雪芹写林黛玉读《西厢记》,“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以第一本第三折《联吟》为例,可窥一斑。这一折的情节是:静夜,莺莺在花园烧香,张生偷看,两人和诗,张生正要跳过花墙,莺莺悄然而去,张生怅然而归。金圣叹赞这一出“月下美人”,风格清丽,幽香沁人。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论《西厢记》的语言特色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展望 | 下一篇:论《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塑造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西厢记》 语言 特色 | 2013-02-22 21:53:4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