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塑造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朝中后期冯梦龙编纂的一部小说集。它真实地反映了明 社会风貌和日常生活,其中出现了一批描写商业活动的作品。《三言》共收录白话短篇小说120篇,写到商人或以商人为主人公的小说有50多篇,约占全书的1/2。这些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商人形象,表现出晚明时期商人的活动与思想,具有较强的认识价值。考察《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我们会发现《三言》中商人种类繁多,大多具有传统美德,多为中小商人,作品在商人形象塑造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拟对《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塑造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肯定商人逐利的合理性,注重商业操作的叙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古代不少名人都提出过抑商的思想,如荀子提出“务本禁末”。两汉时期的贾谊、晁错就有贵粟抑商之论。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重本抑末”的思想观念一直占支配地位。重农抑商也是封建统治者长期奉行的一项基本政策。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人口相应减少,而外出经商的人却越来越多。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写道:“昔日逐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者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趋食者又十分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而言之,已去六七分去农矣。”商品经济的繁荣,也随之导致人们在思想上的变化。旧的四民秩序逐渐崩溃,士农工商在升降中重新排座次。许多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万历首辅张居正倡导“厚农而资商,厚商而利农”的农商互惠的思想。赵南星进一步提出了“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的农商皆本的主张,把它们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明后期还有士不如商的说法。崇帧本《二刻拍案惊奇》中就曰:“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专业,科举反在次着。”《三言》中就有反映这种转变的作品。《张孝基陈留认舅》(《喻世明言》卷十七)中,老尚书除了让长子读书,以下四子农工商贾备执一艺。众人不解,他解释说:“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想读书读不了,读书发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跑?郎不郎时秀不秀,农工商贾虽然贱,各个营生不辞倦。从来劳苦皆习成,习老成苦筋力健。”他认为从事商贾不比读书差,只要吃苦耐劳。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商业贸易的日益繁荣,商业发达的地区弃儒经商遂成风气,如徽州“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之家,不惮为贾”,苏州“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江西省的新风俗是“少壮多不务穑事,出营四方”;福建省形成了“什伍游食于外”的局面;至于广东人,则是“多务贾与时逐,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南走澳门”。因而“世间所敬者财也。我若有财,则科举如反掌耳”。在明朝中后期,“轻商”、“贱商”的观念已逐步被“重商”的观念所取代。 人们对商人的重新认识,必然导致人们对商人逐利的重新认识。人们认为大丈夫以经商治生为急务,经商治生的目的是为了“赡养家口”,是为了“安生立命”,从而肯定了逐利的合理性。蒋兴哥经商前对王三巧说,坐吃山空要成家立业。杨八老也要出去贩货赡养家口。这些商人不讳言个人的打算,对经商无一点自我解嘲与贬抑,更没有流露出“以利存心”的戒惧不安,而对不能治生令家事消乏还有一种愧疚之心。经商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是他们的谋生之道,是他们坚定不移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表现出“好货利”的合理性与社会价值。 作家肯定商业逐利的合理性,因此注重商业操作的叙写。《卖油郎独占花魁》(《醒事恒言》卷三)中的秦重因邢伙计挑拨被朱十老赶出家门后,他就在思考“做什么生意好?”,就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左思有量,只有油行买卖是熟间,这些油坊多曾与他相识熟,还去挑卖油担子,是个稳足的道路”;他为人忠厚,生意作得很有人情味.深得顾客喜爱:“秦重得了这些便宜,自己转卖珥人,也放些宽,所以他的油比别人分外容易出脱”;他讲究经济效益,巧作广告宣传:“把盛油的桶儿一面大大写个秦字,一面写汴梁二字,将油桶做个标记,使人一览而知。从此临安市上,晓得他本姓,都呼他秦卖油”;作为一个生意人,注意捕捉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分析它们与自己生意的联系,善于寻找目标顾客:“秦重闻知昭庆寺僧人,要起个九昼夜功德, 论《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塑造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 下一篇:论《儒林外史》的对比手法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三言》 商人 形象塑造 | 2013-02-22 21:52:5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