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中的问题解决 [摘 要] 问题情境状态下,要对学生本人构成问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可接受性。指学生能够接受这个问题,还可表现出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 (2)障碍性。即学生当时很难看出问题的解法、程序和答案,表现出对问题的反应和处理的习惯模式的失败。(3)探索性。该问题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研究和进一步的思考,展开各种探究活动,寻求新的解题途径,探求新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 数学 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 思维 以美国数学教师全国联合会(NCTM)的名义,公布了一份名曰《行动纲领 - 80年代数学教育的议程》的文件,首次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作为80年代中学数学的核心。在1980年8月的第四届国际数学会议上,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提出了8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行动计划的八点建议,指出8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焦点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这种力量衡量个人和国家数学水平的标志。到1988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则将问题解决列为大会的七个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课题报告中,几次明确提出问题解决?模拟化和应用必须成为从中学到大学的所有数学课程的一部份。这样,在美国和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的推动下,问题解决受到了世界各国数学界普遍重视,不仅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是继“新数运动”和“回到基础”之后兴起的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潮流。 一、对“问题”的理解 对“问题”的理解与关于甚么是“问题解决”的分析直接相关,讨论和研究“问题解决”的一个主要困难就在于对甚么是真正的“问题”缺少明晰的一致意见。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美籍匈牙利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给出问题明确含义,并从数学角度对问题作了分类。他指出,所谓“问题”就是意味着要去寻找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一个可见而不立即可及的目标。《牛顿大词典》对“问题” 谈数学中的问题解决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 下一篇:谈关于内部控制的创新及其对审计..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数学 问题 解决 | 2013-02-23 11:19:2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