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的设想 摘要 实现国有资本从生产领域主动、有序地退出,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至关重要的一步。从近年来地方政府大规模转让国有资产的情形来看,国有资产的定价依据、转让程序等的规范性、公允性令人质疑。本文认为,中国通过构建三方(中央、省、地市)负责、三层(国资委、控股公司、企业)架构的国资管理体系,让国有控股公司承担国有资本的营运责任,由它自主组织国有资本的退出、进入。同时,政府要营造良好的退出环境,健全保障体系,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市场的接盘能力。为了防范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政府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 关键字 国有资本 ;有序退出; 国有控股公司;制度安排 一、引言 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国家占有生产资料,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付诸于实践,产生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中国在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仿效前苏联通过政府投资大力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体系。 作为国有经济的微观表现形式的国有企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进入经济转型时期后,中国传统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越来越明显。有关资料显示,国有企业占用了整个社会资源的70%和其它资源的大部分,但对经济的贡献只有30%左右。国企长期的低效益与部分严重亏损的状况,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国企深化改革也好,国资体制改革也好,一个绕不过的坎就是产权与产权制度改革。因为国有产权模糊的边界、主体的虚置使得国有企业产权不可交易、资本结构不合理,使得企业行为短期化和低效化。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的不断优化和质量的提高。按照中央“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各地政府做了大量的探索。 在总结浙江一带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时,发现所有制结构调整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民营经济这几年的较快增长,使社会舆论界甚至理论界对私有产权的效率重新审视。因此,国有资本从一些领域逐步退出,为社会资金、基金甚至国际资本顺利地、源源不断地流向生产领域开辟通道,以有效地解决企业产权问题。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创造了世界上最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入WTO后,国有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缓冲期提高竞争力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从早期的放权让利、增加投入到市场经济取向后提出的公司化、股权多元化、抓大放小,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战斗”渐入正途。新时期要以国资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国有资本的逐步退出达到有效重组、激活企业的目的。 二、一般性回顾和评析 国有资本退出,是资本流动的一种形式,是指国有资本通过转让或出售从一些产业、企业中由实物形态的资产转变为价值形态的货币资本,并向另一些产业、企业积聚和集中的过程。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主要是根据市场的效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原则,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流向其它领域的方式。 国有资本战略性退出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进入,在“退”中的有效重组使国有资本变成真正有效的、可增量的资产和与企业中权益相对称的股份。通过一轮退出后再进入,以实现国有资本优化或投向其它重要领域,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企业的产权问题,企业变成了一个股份公司,从而使国有资本真正变成责任有限、权利有限、义务有限的资产。 在社会承受力容许的范围内,尽快有组织、有秩序地将国有资本从现有的十七万多家中小企业中基本退出,则不仅国有经济的布局会发生重大改变,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也会大大加快,其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增加的潜力就会很快显现。 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的设想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合同履行中的保全措施 | 下一篇:国有电子制造业绩效管理现况分析..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国有 资本 有序 退出 设想 | 2013-02-24 09:10:2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