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公心 指谪时弊 --------谈《儒林外史》中的儒林群像 《儒林外史》是一部从封建社会末世的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长篇讽刺小说,虽然背景是明代成化末年,实际上却写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生活。小说 “尤在士林机锋所向”,激烈地“攻难制艺及以制艺出身者”。由此可见,儒林——封建士大夫阶层,包括儒家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出身的官绅名士是《儒林外史》描写的主要对象,以八股制艺取士的封建科举制度则是《儒林外史》的批判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作者揭露了儒林士子追逐“功名富贵”带来的无穷后患,当然这不是对某个人的针砭,而是对整个科举制度的批判。而在科举毒害下的士子,既有卑劣、猥琐、虚伪、变态的一面;也有值得同情令人怜悯的一面;同时在许多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一 所谓科举,就是按科考试,优者举用为官。封建统治者采用科举取士的办法,把“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教育思想化、法律化、制度化。这种科举制度虽然可以选拔官吏,牢笼广大知识分子阶层,直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但是被统治者用来禁锢思想,腐蚀人心,强化封建统治,也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祸害。鲁迅认为,至《儒林外史》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而且,“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作者满腔忧愤抨击了八股科举愚弄士人,并把这种罪恶在作品中通过周、范二人得以生动展现。 为了作官而苦读,苦读的结果又往往是落榜,落榜之后又是苦读……周而复始的痛苦,折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于是他们精神失常了,神经分裂了,灵魂扭曲了。《儒林外史》开篇不久就描叙了一个年过花甲,屡试不第,受尽屈辱,精神失常的周进。一出场就展示了他作塾师的落魄生活:“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旧直缀,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周进几十年来伏案苦读、毕其心血的情形。“这样的人物如果再过一百七十年就会变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成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儒林群丑的讽刺的画卷》)。 对于周进来说,科举搞了一辈子,最大的恨事就是“秀才也不曾做的一个”,到了晚年迫于生计还要放下清高替人记帐。象周进这样受科举毒害甚深的人,现实的惨状使其心中的理想残酷的近乎破灭。见到贡院的号板哭得死去活来,因为对于周进来说,“贡院”、“号板”,寄托着他的希望,凝聚着他的心血,而给予他的则是一次次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当他身处其中时,百感交集,完全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其愚拙,既可叹;其凄楚,复可悯。 另一个与周进有相类命运的就是范进,从他身上,我们更能看出封建科举制度给予知识分子的毒害都到了使其人性完全扭曲的地步。范进在科举的道路上,以生命为赌注,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几十年间的打击、折磨,已经使他的心灵完全陷于痛苦的木然状态。因此,当一个完全相反的信息出现时,尽管这是他孜孜追求的希望,他却反而没有“力量”接受了,他的心理完全失去了平衡,他疯了。范进的病魔,带有喜剧的一面也可以说是富有喜剧性的悲剧。 科举下的知识分子如马二所言“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正是因为如此,才诱使这些读书人舍却性命也要钻营其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进不了学的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进了学的疯疯癫癫,乐极生悲(摘自《中国古代文学史》)。范进在各种压力下把所有的希望押在科举这一赌注上,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一步登天。但他却不象周进那样在前途渺茫时放下架子去另谋生路;不可能在搏取功名前痛快淋漓地哭诉自己的遭 秉持公心 指谪时弊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财务会计职能外化运行机制的框架.. | 下一篇:班主任的班风建设策略研究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秉持 公心 时弊 | 2013-02-24 10:58:4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