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激励制度的创新研究 [摘 要]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教师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而分配制度又是影响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建立一个有利于教师激励的分配机制,会使教师这个有形资源变成无形动力,去面向更加注重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的21世纪。 [关键词]激励 个体 校园文化 学校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引导学生成才的主要力量,是学校教学与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激励机制既是学校发展的保障,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改革教师激励制度的必要性 1、原来的教师激励制已不能适应形式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转型的要求,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参与者",由"执行者"转变为"创造者",由"组织者"转变为"开发者"。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已不再仅仅是 "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还要求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会反思、创新,主动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创造者。因此,原有的激励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环境中正确诱导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的要求。 2、原来的物质激励缺乏弹性,制约了教师发挥自身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过于稳定,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平均主义,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的好与不好一个样,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等,容易使教师产生不思进取和安于现状的思想,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由于对教师工作质量缺少系统的监控与指导,因而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中,讲授信息量偏少,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教学应试化等,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办好一所学校,除了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好的领导班子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进取、富有积极性的教师队伍。因此,研究分析如何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创设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优良环境,吸引广大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领导绩效,实现学校管理系统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要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必须改变原来的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重建能激发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新的激励机制。那么,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呢? 二、制定教师激励制度的方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这首先表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激励机制。比如对于80年代的教师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物质生活基本满足;90年代教师对物质要求更为强烈,激励机制应以物质激励为主;进入20年代后,新一代的教师对精神的需求显得更为突出,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尤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环境中,教师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需求明显提高,为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环境下从教师的需求、特点出发,学校应根据学校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环境下发展的特点制定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 教师激励制度的创新研究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科学活动中善“问” | 下一篇:将游戏渗透于幼儿教育活动中,促..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教师 激励 制度 创新 研究 | 2013-02-24 12:17:5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