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我曾经遇到俩个孩子,他们对学习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说:学习语文是世界上最乏味的事,读、背、写没完没了,而且都要按老师说的去做,不能有半点差错。另一个却说:我由衷地喜欢学习语文,在课堂上教师和我们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总是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新知识;而且有些好课文反复读,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在学习《燕子》一文中,有学生提出:“燕子在水面飞行为什么点水?”我从容不迫的回答:“燕子在水面上飞行常常用尾巴点水,是因为它在吃游到水面上的小鱼小虾,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不至于一头扎进水里去。”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的燕子吃小鱼小虾是错误的。我在书上看过,燕子不吃小鱼小虾,吃的是小飞虫。”学生能对老师所说的“结论”提出带有挑战性的质疑,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正需要培养学生那种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 目前是进行高耗低效的灌输式的、机械的、忽视美育和育人功能、导致师生自由精神迷失的教学,还是追求融人文性和审美性为一体的、充满崇高理想情操、创造力、想象力的语言教学,使我们的语言教学成为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是一种抉择。无疑,语言教学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正像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过:“处于伟大变革阶段,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在感悟教学内容中引发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包含着真与美。教师应该善于通过教材所提示的哲理及语言文字本身所体现的美去点燃学生的激情,达到心灵智慧撞击下所并发出来的一种实现美的升华的境界。学生在兴奋、愉悦、沉思、体味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灵感,产生不可遏制的创新欲望。 (一)、引导精度细品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语文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一门基础课程,因而,教学中对每一篇课文都按先正音,再分段,接着分析课文内容,然后归纳中心思想,最后布置作业,这样的程序来进行操作。如此面面俱到,有时甚至把一篇精美的课文分割的支离破碎。这样的教学过程,无疑使学生在学习时如同嚼蜡,教师也身心疲惫。然而,文学的独特性、多义性就是文学的生命和精神所在。 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可以抓住关键词“纹丝不动”来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对英雄邱少云的赞颂。当时的战斗形式需要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做到纹丝不动;战斗环境要求他必须纹丝不动;当烈火烧身时邱少云为了战斗的顺利进行,为了战友们的生命安全咬紧牙关以超人的意志做到了纹丝不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学生的情感随着对这一个词语贯串全文的理解和逐渐深刻。就像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说的那样,在阅读中我们相信自己越来越看到,世 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着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应该说,达到了这一点,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高度。 (二)、联系生活实际 德国诗人荷而徳林曾经对生活有过独特的赞美:“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因此,语文教学就应该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充实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以形成课堂教学的生趣盎然。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憧憬,对生活的热爱和柔情从原先封闭型的课堂中走出来,并去创造新的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博捏斯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学习必须向广阔的生活开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 (三)、开阔文化视野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实践对策 | 下一篇:幼儿园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调..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语文 课堂教学 中学生 创造力 培养 | 2013-02-26 14:32:06【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