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已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正逐步加以解决。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7年关注“三农”问题,凸显出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说明“三农”问题是中央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原因如下:一是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二是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三是由于利益十分微薄,影响了部分农民的积极性,他们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 2、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成本却日益增加。 受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持续影响,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但近年来,我国农资市场上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和农用机具价格普遍上涨,增加了农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 3、农民的税费负担大部分地区偏重。 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村委会严重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巧立名目,擅自向农民摊派收费,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加重了农民负担。 4、农民的收入普遍减少。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非农业收入中的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收入则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气候、资金、技术及营销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农民进城打工也存在:活儿难找、工资低、要钱难等现象,基本上收入都不会太高,再加上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等费用的支出,一般农民家庭每年的纯收入并不高。 5、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比起来严重滞后,交通、通讯、电力、供水、供暖、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6、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人才、理念的匮乏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金规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严峻挑战,各方面人才、管理理念的匮乏,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他们难以做大做好。 7、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主要有上大学、参军、进城打工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等四种途径。能够考上大学或参军留在部队上长期工作的农民子女毕竟是少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起不到多大作用。对于农民进城打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存在有不少歧视性限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不少农民工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但很多乡镇企业难以抵挡金融危机的冲击,纷纷以破产而告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三农”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关密切的关系。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一方面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农村潜在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购买行为。因此,采取措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当前实现扩大内需的关键一环。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伤痕文学”之我见 | 下一篇:浅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三农 问题 我国 经济发展 | 2013-02-27 10:14:2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