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亦真时真亦假——琼瑶小说的印象 摘要:琼瑶小说在八十年代初登陆大陆风靡了大江南北,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琼瑶热。有人叫好,有人批评,本文试着从她的人生经历来解读她的作品,并从通俗小说的角度来分析琼瑶作品存在的不足和值得借鉴的长处。关键词: 琼瑶热 小说里的事琼瑶亲身经历过 感情生活的“理想国” 畅销的原因正文:假期在家偶有闲暇看电视台重播琼瑶的《还珠格格》,惹来同事一阵笑骂,如今看琼瑶的书和电视剧已不可避免地被所谓的成年人视为“幼稚”的表现,再加上友人还引用了袁良骏语:“琼瑶言情小说文学档次甚低,不值得推崇和提倡。”还有什么“琼瑶小说的特点是爱情至上的理想主义,所以李敖痛斥琼瑶是将头埋在沙堆里的驼鸟,被不食人间烟火的男女之情所困却看不到社会的险恶与复杂,有人甚至称琼瑶小说为毒害青少年的‘鸦片’”。我越发觉得我有为琼瑶小说说话的必要了。至少我觉得这部电视剧还是不错的,起码它将琼瑶小说的特色表现出来了。 琼瑶“登陆”乃在八十年代初,由于海峡两岸数十年的对峙与封锁,改革开放之前,内地读者并不知台湾有琼瑶,但一经登陆,便势不可挡,迅速风靡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琼瑶热。也许有人会说琼瑶登陆大陆正是托了历史的福,因为人们在经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精神和文化的箍锁后,太需要用爱情来温暖自己无助的心灵了,琼瑶的到来就如在沙漠中行走了许久的人看见一滴水,不管它是脏的还是干净的,能了却暂时的口渴就好,就把它当作救命的圣水一样,可是当回到安全舒适的家时,才会觉得那滴水是如此的平常,甚至恶心。有人甚至断言接下来的几年琼瑶热必将逐渐降温,因为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日渐丰富起来,可供人们消遣的精神食粮越来越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了,人们更多的是开始拥抱现实生活而不是在琼瑶式的浪漫幻想里寻找安慰。其二是琼瑶至纯至真至美的爱情震撼得痴痴迷迷疯疯癫癫的男女逐渐发现琼瑶故事的虚幻性并不适合他们现实生活中做同样模拟与参照。更有文学研究者指出,琼瑶不应成为文学研究者研究的对象,因为她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只有“地摊流行性”,不具备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性。其故事和人物只按套路走,没有真正意义的创造。照此看来在现代文化泛滥的时候,琼瑶热近年来势头应该消失,至少是稍减吧?不然!相反,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的争相播映和风靡一时,又带动了一轮新的琼瑶热。连《还珠格格》的主演,也已成为广有追星族的“青春偶像”了。琼瑶的走红,绝非偶然。我认为任何一种流行文化都必须有其一定的社会文化依据,作为一个文学、艺术批评家,不应回避进入大众视野的东西。在批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众文化有它自身生存的秘密。一、琼瑶小说里的秘密 琼瑶,1938年4月,出生在成都,湖南衡阳人。父亲陈敛平是史学教授,她自幼爱好文学诗词,16岁便发表了小说《云影》。24岁前发表《幸运草》、《寻梦园》等短篇小说百余篇。长篇小说《窗外》使她一下成名。琼瑶小说里有着开朗明理,为子女撮合美满婚姻的好家长,其实这些故事有着她父母的影子,那是因“七·七事变”父母到四川躲避战乱。她那出生名门望族美丽高贵富有个性的母亲和才华横溢根基浅薄的父亲的恋情不能被女方家庭接受,远在湖南的父亲,写了封长信给母亲的父亲代子求婚,母亲的父亲被这封信斐然的文采、不凡的气韵打动,慨然允婚。这像极了她的小说。 琼瑶小说里的主人公有着不幸的过去,困苦造就了主人公不屈的性格,对于困境里成长的主人公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也刻画的细致入微。是什么让她把握的如此有分寸?是琼瑶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里关于童年记忆的苦难和流离。1944年的一天夜里,琼瑶被炮火和
“伤痕文学”之我见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我”的《追忆似水年华》 | 下一篇:“三农”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伤痕 文学 | 2013-02-27 10:41:2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