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的市民化写作 引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创作精神不断分化着,作家们逐渐从一种“共同的话语”世界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写作立场、精神追求、艺术表现形式更属于个性特征,各自构建着自己的写作空间。池莉在分化中确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她的写作充满了对生活的思索。这种思索来自实实在在的现世生活,来自池莉自身对生活的反复咀嚼和不尽的体恤。她不断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新鲜的时代生活之流,从而逼近于生命的真实。通过不断地对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对人生此在的质询,池莉逐步在盘旋与嬗变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走向成熟。 “我非常明确地告诉自己:“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开始了。”《烦恼人生》使她的生活和写作柳暗花明。池莉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自我的撕裂”[ 池莉:《说与读者》,《池莉文集》第2卷。]。并为自己的创作进行了一个新的定位:题材上是“市民的”——紧贴平民最真切的琐碎生活,实现关注平民,真实写作平民生活,为平民呐喊。 一、池莉自称“小市民”。 “我是一个小市民,我要歌颂小市民”,在1991年底《长江文艺》、《小说月报》、湖北省作协联合召开的方方、池莉作品研讨会上,池莉当众如是说。“小市民”这个词在当代中国往往带贬义色彩,而池莉用以自况,其用心是良苦的。因为自身就是一个普通人。“因为无法选择而住在没有交通没有医院的郊区;看完病租一辆三轮车任车夫随意敲竹杠;医生可以爱睬不睬和朝你发脾气——我想不承认自己是个普通小市民也不行,事实就是如此。”[ 池莉:《我坦率地说》,《池莉文集》第4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222页。]的确,日常起居,油盐酱醋,这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全部。因此,“小市民”这一称呼更多的是池莉对自己当时生存状况的一种基本定位,扩及平民即为关注全体普通人的琐碎生活。 二、池莉认可的“市民”。 对于“小市民”的理解,池莉是独特的: “……赤裸裸的生与死,赤裸裸的人生痛苦将我的注意力引向注重真实的人生过程本身,而不是用前人的给我的眼镜去看人生。 ……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我写了一个公汽女司机燕华,有人认为她是一个苛活的小市民,可她完全是女英雄“娟兰”生前的真实写照。……50年代即使周恩来买毛巾也要凭票,所以周恩来也是市民,他过的是市民生活,我书写的就是这样的市民状态。他们的精神修养、生活方式、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一种市民的方式。所以我说我是市民,而且是个小市民。这个小没有贬意,就是微小的意思。……[ 李骞、曾军:《浩瀚时空和卑微生命的对照性书写——池莉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2期。]” 在池莉的理解中,“小市民”仅仅是指普通市民。其“小”是微小的意思,丝毫没有一般理解中“小市民”所带的贬义。而她也就是这样沉入到真实的人生,用小市民的眼光写小市民的生活。并且,她眼中的小市民生活并非写平庸的生活,而是伟大寓于平凡、不平凡的事,这些却正是由平凡的小市民做出的。她说“雷锋就是一个小兵。如果他复员的话,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他专做好人好事,都是扶老人过马路,替战友洗袜子之类。他平凡极了,可他又伟大极了。时代不同英雄不同,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里,伟大便寓于平凡中,因为现在没有碉堡可炸了。”[ 池莉:《我坦率地说》,《池莉文集》第4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223、224页。 -1-]而活却是不容易的,要忍下去活下来,该做的事情要做,就是一种对生活的巨大抗争。而在当代生活状态下的“不屈不挠的活”成为池莉极力书写的对象,活的能力也 池莉的市民化写作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的转变 | 下一篇:爱所应爱,憎所应憎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池莉 市民 写作 | 2013-02-27 10:50:36【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