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写角度看汉字从篆到隶的演变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浩瀚绵长,作为记载历史的工作——汉字,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发展。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从中国新石器时代起,随着汉民族的逐步形成和发展,汉字也经历了产生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历经大篆、小篆的发展,汉字也经历了漫长的古文字阶段。隶书也叫“隶字”、“左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目的是为了书写方便、快速。隶书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它的产生,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下面以秦至汉阶段的汉字发展为例加以论述。 (一)书写使文字的使用功能受到制约。 1、字形——演变的焦点。在古代,文字的字形起源于象形和指示,后来则日益符号化,成为我们今天的文字,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文字书写的线条变化相对而言并不大,线还是线,篆隶楷行草都无太大变化;而作为字形的这一部分而言,却始终处于演变的焦点地位,先是甲骨文的自然结构到篆书的长形结构,再从篆书的长形结构到隶书的扁结构,再到楷书的方形结构,再到草书的变化结构,字形变化极为丰富,各种造型都有很鲜明的个性。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研究汉字书写时,要着眼于汉字的字形结构变化,多从字形上挖掘,这也是我们研究的着手点。 2、文字的整合——秦篆出现。秦小篆是战国前文字的书写矛盾指向的最终产物,它的出现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的。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文字随即统一为小篆小篆,也称“玉著篆”,是宫廷在严肃场合的专用书体。小篆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秦王朝的同文运动是对文字的刊定,是以楚地文字为主,结合六国文字刊定的结果。现在我们可以见到的小篆,除了《说文解字》中保留的9353个字以外,还有大量的秦代刻石。秦始皇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实力,曾到各处巡视,每到一处便留下大量刻有歌颂其丰功伟绩的刻石。《泰山刻石》便是其一,它可以说是小篆中的精品。从这些存世的篆书,我们可以看到秦篆的一些特点:线条简单,结体取纵势,其书写要求极为严格,左右对称,起收笔藏峰。秦篆字形构成十分程式化,结果使笔画线条单一化,成为一种静态美的典范。秦篆的出现是极为重要的,春秋战国历经五百五十年的历史,使文字走上了一字多形的道路,文字在使用中矛盾不断激化,而秦代文字则是对战国文字的一种整合,为文字在使用中的矛盾找到了出路。字形上,小篆进一步简化了文字,整体规范匀称,促进了文字的向前发展,使文字不断优化和合理化。 3、矛盾出现——小篆制约了文字的使用。篆书制约文字的使用功能体现在字形、单个字笔画数、文字的书写方法、书写时间等诸方面的不合时宜。文字的书写总的要求是书写方便,书写迅速。小篆书写难度较大,笔画长,长而直的线条书写起来很不容易掌握,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写成。篆书笔道形态是藏头护尾,粗细均匀的,或圆转、或笔直,字体十分规范,偏旁部首的位置基本固定,笔画不可随意增减,书写的繁重表现在每一个单字里面。再之,小篆的造字之初就是有明确和实用目地,它的产生是为了统一六国文字,维护秦始皇的王权,这一实用目地决定了小篆的普及和推广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二是因为标准化的小篆系统极为复杂,书写法度森严,学习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在下层的平民中就不可能得到普及。三是广大的中原地域辽阔,加之当时的科技水平太低,小篆不可能短期被广泛流传。四是秦王朝的文字系统是复线式的,王宫、祭祀、军事等正式场合使用标准小篆,其它场合使用比较随意的字体,这一点秦小篆在书写上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了。如此繁杂的文字系统,如此难于书写的文字系统,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必然导致这种文字的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从书写角度看汉字从篆到隶的演变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分析 | 下一篇:从儿童消费看人格培养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书写 角度 汉字 从篆到 演变 | 2013-02-27 10:53:3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