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的形象及其内涵 坚定的追求、强烈的反叛,使杜丽娘成为中国古代女子与命定相抗争的典型。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与理学的压抑在她身上交织着。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直指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使杜丽娘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杜丽娘冲破精神枷锁,追求“天然之情”,寻求对人的承认与尊重的行为,具有了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光辉,也使这一形象显现出深层的文化内涵. 杜丽娘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的一个光辉的创造。她是一个热情大胆的反抗女性,为实现生命价值,超越生死,不懈追求。无疑是中国古代少女追求自由爱情的先驱和代表。杜丽娘的叛逆,已经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和回归,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 一、坚定的反叛与追求,使杜丽娘成为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 杜丽娘是一位名门闺秀,父母一个是国家栋梁,为官清廉正直,一个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作为封建常规道路上的成功者,他们以自己的“爱”给予女儿深重的压迫;塾师陈最良,是个考白了头发的老秀才,作为封建常规道路上的失败者,也只是拿社会教导自己的东西来教导杜丽娘,同样给予杜丽娘深重的压迫。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杜丽娘当作一个可以塑造的“物”,而决非有个性的“人”。而春香虽然是她的贴身女侍,但是由于无知,她无法理解杜丽娘。“孤云片月离云峤”,杜丽娘面对她的自画像,无端的苦闷,哀怨地愁怅,她是孤独的。 杜丽娘是杜宝唯一的女儿,父母对她的管教是严厉的,但对她的宠爱也是无以复加的,优裕平静的生活养成了她的娇痴柔顺和单纯中稍带叛逆的个性。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她偷读《题红记》、《崔徽传》等禁书;在她的父亲和陈最良看来是后妃之德的《关雎》,却被她直觉地认出了是一首热烈的恋歌而如此解读:“关关的雎鸠,尚然有洲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她还违背《闺范》:“女子深藏简出,无与人面相观之理”的禁令,在春香的扶持下走出长年拘束自己的绣房,到空无一人的花园中游玩。 在这里她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春天,也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和春天一样美丽。“不到园林,不知春色如许!”这对生活在浓郁而压抑的理学气氛中的杜丽娘来说,简直是惊心动魄的发现。而春香的无心之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更是让杜丽娘幽怨横生,于是深深叹息:“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惋惜的不是三月残春,她惋惜的是眼看青春转瞬即逝去,而她却无能为力,不能自主,感到自己生存的荒芜和生命的空虚。杜丽娘再也无意浏览春光,“观之不足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哪里是观之不足才扫兴而归,是自然春光触动了内心情怀,一喜一怨,把这少女在封建礼教压制下难言的苦闷和酸楚都表现出来了。 故游园之后,杜丽娘感叹“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在此,情爱与人类的自然本性、与自然界的勃勃生机相联结,肯定了人类对爱、青春和美的渴望的合情合理性,无奈她是千金小姐,封建礼教使她常年深居简出,游园还是第一次,当然更不知谁是其意中人。但这天然之性情并不因缺少对象而消灭,反而像堵塞的流水一样更汹涌冲向没有阻力的地方——梦境。梦中与持柳书生相爱,梦醒后却无依无靠,仍是冰冷的现实。杜丽娘在现实中既然无法找到出路,梦幻就成为她最可信赖的现实了。于是简简单单的第二次游园,在杜丽娘看来不啻是追求幸福的实际行动。而且这次是她支开了春香,独自来到花园,才得以安心寻梦。然而由梦境中的狂喜突然转到可悲的现实,一腔无所发泄的热情在压制中积聚了更大的力量。在对梅树的倾诉中可以看出,这个梦是她全部生命的寄托。寻之不可得,极度悲伤,如果活着不能和爱人相聚,她愿意死后埋葬在梅树下面。杜丽娘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惊梦>>、<<寻梦>>、<<诊崇>>、<<写真>>、<<闹殇>>一幕幕上演,杜丽娘追求自由爱情的性格一步步萌醒。杜丽娘死后,已完全摆脱了现实世界礼法的束缚,在爱情上表现得更为大胆,更为执着。她不再满足在虚拟的世界中取得的“虚情”,她要求在真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真意”。于是“钟情”一点,幽契重生”。然而还魂后,她重回现实,她鼓励柳梦梅赴考临安,获取功名,希望借此提高 柳梦梅的社会地位,以遂“门当户对”的心思。可更重要的是,她没有放弃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在父亲不承认他们的婚姻,关逼她离开柳梦梅时,她便忿然回答:“叫俺回杜家,了柳衙,便是你杜鹃花也叫不转子规红泪洒。”追求爱情的强烈而持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 杜丽娘的形象及其内涵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对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 下一篇:读《狂人日记》感想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杜丽娘 形象 及其 内涵 | 2013-03-05 09:32:5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