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莫言创作的一些缺陷 莫言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作家,人们称他为奇才、怪才。他构造了一个“充满生命感觉的世界”,野性的冲动和理性的交汇产生了奇妙的化学作用,使他的小说能独立于其他当代作品,屹立在尖端。这些作品受到人们的推崇,但同时也存在了一些不可忽略的缺陷,使他的创作无法朝更广阔的时空进行伸展。到底是什么使莫言囿于这个被局限的空间呢?本文试从几个角度论述他的创作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和对莫言创作前景的展望。 一、莫言的经历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生于山东高密乡。六岁那年,莫言饿着肚皮,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上小学。1966年“文革”开始时,莫言刚上小学六年级。那年莫言因骂老师是“奴隶主”而受到学校的警告处分。12岁那年,尽管学习成绩很好,莫言却因没有贫下中农的推荐,无法上中学,只得辍学回家放牛。这是莫言生命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与他的高密乡热土更加接近,他对这块土地怀有了一种交织着爱与恨的复杂感情。 1976年,莫言参军。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本来获得了一个上大学的名额。莫言起早贪黑,在半年内自学了初高中的全部课程。高考在即,却突然被通知,他已经超龄一岁,取消报考资格。莫言本想提早退伍回家,但又不甘重新成为农民,于是满腔的苦闷成了他创作的动机和源泉。当年,他开始进行写作尝试,但因为作品不成熟,一直得不到回音,莫言陷入深深的愁苦中。直到1981年10月,莫言的习作《春夜雨霏霏》在保定《莲池》杂志上发表,他的创作才终于燃起了细微的灯火,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1984年,莫言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这个艺术学院是军内最高的艺术学府,文学系是由著名的作家徐怀中所组建。莫言在这里学习是一个提升和飞跃。此间创作的《透明的红萝卜》被称为“建国以来农村题材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1986年,莫言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代文坛一颗不落的新星。在此期间,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管谟贤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中文系,他的妻子是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的女儿,也是一个高材生。两人在学校任教。莫言参军后的学习和创作都离不开大哥的支持,他每完成一篇小说,都马上给管谟贤先看。莫言知道大哥才是最了解他的人,能够给他最中肯和实际的意见。管谟贤起初并不支持莫言进行文学创作,即使他知道这个弟弟具有这方面的天赋。但莫言几年来无论仕途、求学,还是创作道路都十分坎坷,身体状况不断恶化,管谟贤知道如果不支持他,也许会使他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管谟贤只得继续鼓励莫言,安心工作、安心创作,等待机会。这位大哥是莫言创作生涯的一盏灯,支撑着他渡过最艰难的时期,鼓励他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莫言对他大哥的感激,常常化成笔下涓涓流水般的文字,可以从那些朴实,有文化,且慈祥的人物形象中窥见。 在莫言的童年生活中,他的祖父母和父母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莫言的爷爷是一个 优秀的农民,忠实善良,会说故事;他的奶奶坚强能干,懂得许多高密乡的传统手艺。莫言 从他的爷爷奶奶受到了许多高密乡的文化熏陶,并且继承了他们的纯朴忠厚。他们是莫言创 作的启蒙老师,对莫言的一生都有巨大影响。可以说,后来的《红高粱》中“我爷爷我奶奶” 谈莫言创作的一些缺陷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谈谈我对《孔雀东南飞》的理解与.. | 下一篇:谈初中语文课文预习方法指导的实践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莫言 创作 一些 缺陷 | 2013-03-07 08:54:1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