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孔雀东南飞》的理解与认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这首叙事诗共340多句,1700多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也是一曲基于事实而行于吟咏的悲歌。 一、对结构层次进行梳理分析 《孔雀东南飞》开始即写刘兰芝向焦仲卿要求遣归,然后便是焦仲卿与母亲的一场冲突戏,交待了焦母逼媳的真相,接着写刘兰芝辞别,以及回到娘家后第一次拒绝县令的求婚,再到被逼无奈之下答应太守家的求婚,又与焦仲卿立下生死誓言,最后两人双双殉情,合葬华山,化为鸳鸯。线索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请归——求母——辞别——归家——拒婚——应婚——立誓——殉情。可见《孔雀东南飞》在情节上要复杂得多,而且是双线结构,交替发展,也就是说全诗叙事以两条主线展开,“一为仲卿、兰芝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一为仲卿、兰芝两人间的感情纠葛”。 其中穿插的情节如县令求婚,太守求婚,曲曲折折,更是使得人物关系复杂化,矛盾冲突激烈化,是全诗的重要组成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家长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都相当重要,他们全部出现在舞台上并作了正面的表演。而这丝毫没有损害到刘兰芝、焦仲卿的主角地位,反倒使他们的角色得到有力的强化。因此尽管《孔雀东南飞》结构复杂,但是严谨致密,显得庄重严肃,表现出中国悲剧的凝重和雅致 二、认识这首诗中的不同角色 在《 孔雀东南飞》里,强势家庭角色是焦母,焦仲卿、焦妹;弱势家庭角色有刘母、刘兄、兰芝;另有“第三者”县令和太守。对这些角色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诗中对整个事件起决定作用的是“母亲”和“长子”,他们都是大家庭中的“家长”。而悲剧的主角都是他们的子女。说白了就是“母逼子”、“兄逼妹”。在这首诗里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个“恶母”形象,但是这个形象的特点在于,其恶不在人性,在于思想观念。焦母之恶,体现在对刘兰芝的非人道的虐待,那种冷酷和不近人情令人心寒。她的目的无非就是要逼走兰芝。兰芝无论是作为妻子,还是作为儿媳,可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然而焦母对她有如此深的成见,其原因只能归结于焦母的根深蒂固的某种思想观念。从另一个方面来证明,焦母对儿子的爱又是来自于人性,是天下母亲都有的感情。她的“暴虐”并不是她的本性,而是对与其思想观念严重抵触的行为个体的一种抵制,是对自我意识的维护。 三、对结尾的理解及意象比较分析 一对彼此深爱着的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活活拆开,最终为了捍卫 谈谈我对《孔雀东南飞》的理解与认识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探春的性格与改革 | 下一篇:谈莫言创作的一些缺陷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谈谈 《孔雀东南飞》 理解 认识 | 2013-03-07 09:01:26【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