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如果语文素质的高低标志着一个人素质的高低,那么,思维能力的高低则是一个人语文素质高低的标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一个不会思维的人形同白痴,什么也学不会。 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掌握它们”。并尖锐的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②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③要培养高素质的人就必须培养人的高思维。因此,我们必须将思维训练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发现真理”的方法,通过适当的训练,促进思维和能力不断发生质的变化。 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思维。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明确的规定:“使他们(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要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④语文教学所培养的能力均以显性的形式为载体,但这几者之间有一种以隐性的形式存在的深层联系,即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积极主动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须深入探讨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机制,并力求使其真正成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维训练过程的最优化,从而使训练获得最佳效果。具体说,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学生占有思维结果的同时,也能够掌握思维的过程与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 的重要原则。 一般来说,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但要真正使训练达到“最优化”的境界,仅仅是引导学生得出某种结论显然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过程与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显示给学生、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占有思维结果的同时,也能够掌握思维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把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目标最终是依赖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完成。只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使他们真正具备独立探求知识的,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从而进入“不复需教”⑤的境界。 就读文教学来说,它要通过感知、理解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能力,以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及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及表现形式的理解,将阅读各种文章的思路艺术的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能够掌握思维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要通过“个体”的篇章的阅读,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又要注意到各体文章的阅读的思路及所使用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如阅读叙事类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在新世纪下好校长的思考 | 下一篇:与时俱进 科学管理 ..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语文教学 思维 训练 | 2013-03-18 08:53:5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