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仁义、虚伪、狡诈于一身的典型———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刘备的形象 《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一八四到二八○间近100年的历史故事,自黄巾起义,中经汉末军阀混战,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统一。艺术地再现了这段九十多年的历史,根据沈伯段、谭良啸《三国演义辞典》统计,《三国演义》写了一千二百四十个人物,由于作者罗贯中本着“拥刘贬曹”的立场,《演义》以蜀汉为中心,把蜀汉与曹魏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斗争,竭力吹捧刘备,本文试图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宽仁待民,诚心待士,思贤若渴以及他的虚伪、狡诈作一点分析,旨在更深入地了解封建社会,进一步认识和借鉴历史。一.刘备的身世及处世之道。 1.刘备出身卑微、白手起家,采取“依附豪强,以待天时”的处世策略。 刘备从一个卖草席的破落皇族起家,东汉末年,投军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在军阀混战中,由于刘备根本没法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文武都有盖世之能的曹孟德相比,也不能和己经营三世,守父兄之业,多谋善断的孙权相比,刘备在长期的军阀争斗中采取了一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以待天时“的策略,他基于自身的条件,先不断地依附群雄,他曾依附过刘焉、卢植,在军阀混战中曾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曾任豫州牧。后采用诸葛亮联孙拒曹的主张,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占领了荆州,力量逐渐壮大。旋又夺取益州和汉中,公元221年称帝,都城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退回白帝城,不久病死,死前托孤于诸葛亮。 2.刘备利用皇族身份,取得政治优势。 刘备知道自己一穷二白,要干出点名堂,唯一拿出手的资本就是“汉中山靖王之后”这块招牌,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我们无数次看到刘备像祥林嫂那样不厌其烦地表明自己的汉宗室身份,刚一起兵,募兵去投幽州太守刘焉,“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云:‘既是汉室宗亲,但有功勋,必当重用。’”因此认玄德为侄。(《三国演义》第二回)东汉末年封建正统观念根深蒂固,虽说当时群雄并起,各地军阀横行霸道,但皇室之后还是一面很管用的旗帜,无怪乎袁绍说:“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王之胄。”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备和关羽、张飞刚一见面,就道出了自己的政治优势:“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尽管关羽、张飞武艺高强,都有万人之敌,但对刘备言听计从。最后这块招牌越擦越亮,直到和汉献帝论宗派成了“皇叔”,那就更不得了,其正统的合法性也更无人质疑——其实,连自己的妻子都保不住的汉献帝,有个带兵的皇室宗亲名义支持自己,他是十分愿意担任的。就因为他的刘氏血统,于西南一隅称帝时,被别人看作是兴复汉室。人中之龙的诸葛亮不辅佐占据大半个中国的曹操,也不投奔有东南膏腴之地的孙权,而是在刘备无立锥之地时,因三顾茅庐而出山,也正是看好了“刘氏宗亲”的潜在价值。以至千百年来都被人称为古今贤相,而曹氏父子就没有这样的优越性,要两代人处心积虑的经营,还背上了汉贼骂名。二.刘备性格的积极因素及分析。 1.宽仁待民。 罗贯中在描写《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时,以历史人物刘备为原形,同时根据封建时代人民大众对政治家的选择,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了其明君的形象。 集仁义、虚伪、狡诈于一身的典型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研究 | 下一篇:国内B2C电子商务现状问题与对策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仁义 虚伪 狡诈 一身 典型 | 2013-03-23 10:07:2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