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我国的市场经济目前仍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仍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或者现实地说仍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这种现实背景决定了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在现实国情、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下的个性选择。利润目标是一个总体目标、总体思路,是企业理财工作的努力方向,具有指导性意义。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各项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按市场优胜劣汰规律,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目前我国一部分企业不景气,利润下滑,陷入困境。为唤醒企业沉睡的利润动机,使企业真正加入市场竞争,扭亏为盈,尽快走出效益低下的泥潭,求得生存,谋得发展,我们有必要重提“利润最大化”财务目标。在当前形势下,甩掉各种不必要的包袱,集中精力办企业,一门心思创效益,而“利润最大化”此时是最起码的行为约束。分析表明,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目标仍以“利润最大化”为宜,它最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经济情况。对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讲,利润目标最能反映企业的本性,追求利润是避免淘汰、维系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企业行为的“原动力”。我们不能以利润目标的某些负面影响或其他理由而否定企业正常的利润追求。当然,“利润最大化”并不一定要涵盖所有企业,涵盖所有时期的目标追求。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财务目标,保持财务目标的多元化、层次化,也同样是一种客观必然[1]。
在现实中企业也会有其他目标,如销售量最大化、社会谋福利等等。但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合理的假设。如果我们真对不同的企业进行调查,我们就会发现,就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利润最大化是基本目标。因此,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符合现实情况,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假设。由这一假设出发来分析企业行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整体而言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只有每个企业的利润都达到最大化,整个社会资源的利用才能得到最优化。
二、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因素
企业目标的确定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奠定了基础,然而企业作为“契约之结”是契约各方重复博弈的结果,它必须体现契约各方的利益,其中任何一方利益遭到损害,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因此,在确定企业财务目标前必须考虑与企业相关的利益关系人。系统的环境依存原则认为,系统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系统和环境要保持物质、能量和住处的交换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2]。考虑以上原则,影响财务目标的利益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所有者(包括政府)。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目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的。从理论上讲,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必须要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表决。此外,政府人微言轻行政机构因其提供的公共服务,而以税收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必须取得更多的投资者,必须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的债权人。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以后,一般会采取必要的监督措施,以保证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因此,债权人必然要求企业按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或更有效的、合法的用途使用资金,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 (三)企业职工。企业职工包括一般的员工和企业经理人员,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必然要求取得合理的报酬。职工是企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们分享企业的收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可见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因此,在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职工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国家,职工利益更就优先考虑。此外,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因素还有其他利益集团,如企业的供应单位、消费者等。 三、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途径
一个企业财务管理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必须占有较完备的信息资料,依靠这些信息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评估、利益得失,筛选出最佳方案,并付之行动,才能实现目标。这个目标、方案、行动的确定的过程就是决策,现代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强化企业人、才、物、信息四大要素管理。特别是通过财务管理和信息汇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实现科学化和信息化,信息是企业竞争、生存、发展的财务现代化管理的基础,财务在信息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
(一)财务要主动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财务,本身就是企业的信息管理之一。财务通过核算或将有关核算数据经过“加工”,把财务的经营情况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信息。财务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也就是能用货币表现的那一部份信息。它们滋生于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中,这些在资金运动过程中滋生出来的财务信息,结合外部条件予以“加工”处理,供决策者参考。一经决策,财务必须监督其贯彻执行,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决策执行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以便决策者及时纠正执行过程中的偏向,并进行经验总结[4]。因此,财务工作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为企业的竞争、生存、发展发挥作用,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作出贡献,与此同时,财务的管理目标才得以实现。因此,必须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主动向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定向或不定向地提供财务信息。
(二)财务向企业决策者提供的经营目标信息,应由以“盈利”为主改以“销售收入”为主。
“经济效益”这个词,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已受到财务的重视,它已与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休戚相关。财务是企业决策者为企业获得利益的主要参谋之一。财务凭着所掌握的比较系统的数据信息,有责任运用各种预测方法,针对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经济因素,按“盈利=销售收入-费用(成本)”制定出以盈利为主的销售收入、费用(成本)的控制等目标信息,供决策者决策后,公之于全体职工,共同为之奋斗。但是,值此市场竞争激烈之时,“盈利=销售收入-费用(成本)”,会计向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多决策信息时,应以“销售收入”为主。因为:
(1)财务盈利获得的前提是销售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收入越多,利润也越高。销售收获的前提是适销产品的质量、售价、服务。品质的优良、合理的售价、真诚的服务,产品才受用户的欢迎。产品售出越多,收入也越多。所以,产品的质量、售价、服务,是销售收入的三要素,而且这三要素缺一不可,是三位一体的。可是财务无法对这三要素分别或合为一位来进行核算,这三者在经营过程中配合得是否恰当,则由“销售收入”这个信息来予以反映和考核。
(2)一个企业的产品出售,首先是争取买主(顾客),而买主喜欢的是价廉物美的产品。在激烈竞争中,企业占有市场,已不能任意提高产品的利润率。因此,企业在确定产品售价时,首先看是否平于市场售价或低于市场售价。这个平于或低于市场的售价在保本的基础是否有利可图。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是否进一步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争取有利可图。这是市场竞争中,企业销售人员在进行商务洽谈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内部情况,以便在讨价还价时灵活控制好售价,促使交易成功。由此,售价影响销售收入,而销售收入又反映产品的畅销或滞销等情况。为下期产品的出产计划提供信息。
(3)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产品在优良的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只有薄利多销,产品销路才会不断,企业才能常盛不衰。在确定薄利的售价时,产品的本和利已考虑进去了。因此,不销则无利,少销则少利,多销则多利。只要能销,则利就在其中了。
(4)企业为避免盲目追求产值和不顾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准而片面完成盈利目标的短见行为,奋斗目标以销售收入为主比盈利为主好。
(三)财务在对企业经营业绩诊断时,对信息的运用,不要局限于财务数据。
企业经营的最终结果是“蓝”字数据(盈),还是“赤”字数据(亏):“蓝”字数据是最佳还是一般或勉强;“赤”字数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都要通过业绩诊断予以弄清,然后“对症下药”。即使是最佳“蓝”字数据,也应进行诊断,改进尚遗留下来的不足之处,争取下一经营年度更上一层楼。诊断的目的是为企业下期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信息,也是财务工作发挥作用,为提高企业效益作出贡献的关键所在。除了善用数据信息外,还必须与非数据信息结合应用。如:产品销路不畅,除质量或售价等有关数据诊断外,要考虑到产品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情况信息,产品是否适合地区或时令的情况信息,产品推销方式方法或广告作用情况信息,企业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能力情况等等。凡此种种,皆非数据信息,但是决不能忽略这些非数据信息,否则诊断不准,“药不对症”就达不到“治病”[5]。企业建立一个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财务人员在对内对外的工作过程中加以观察、查询、了解、搜集、记录、积累这些非数据信息,以备业绩诊断时运用,并及时向决策者提供。财务人员要能当好决策者的“参谋长”,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这样才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企业的效益作出贡献。
(四)紧密配合企业战略总目标,做好财务计划。企业管理中,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所在,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财务管理首先要根据企业总目标的要求,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认真做好财务计划。财务计划确定后,要将计划具体化,进行财务预算,进一步细化各种现金收支、长期资金筹措、短期资金信贷等预算,便财务预算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控制标准和考核依据,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报酬率。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但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只局限于降低成本本身,一般不能改变风险,因此。企业在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证券管理、筹资管理等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利润,便企业总体边际收益最大,另一方面要以利润换效率,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以求达到股东投资报酬率最大[6]。 (六)合理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企业的资产不是无限的,企业获得的利润不仅仅表现在降低成本和降低资产消耗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产利用率方面。改变资产用途,利用有限的资产多生产盈利更高的产品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对于存在明显资产闲置的企业,提高资产利用率即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关键之一。盘活存量资产、增加产品产量、调整产品结构、销售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商品来增加数量收益,从而提高资产利用率。 (七)正确进行财务分析。为改善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往往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筹资结构、利润分配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改善决策。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作出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欺周转率,并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李光泽:《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N]财务管理2003-12
2、候汉民主编《管理理论与实践》[j]广西人民版出社出版发行。
3、潘大荣主编《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原理》[j]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5年出版
4、李时平《论财务管理目标及其选择》[N]《财务与会计》2007-04
5、刘国华:《财务管理目标的回顾与探求》[N]财务管理2003-12
6、苟俊哲、贾茜:《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新探”》 [N] 《财务与会计》 2007-05
论财务管理的目标(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