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办法,在解决争议上适用与不适用的范围----------1
(一)劳动争议调解受理范围有七种情形
(二)解决下列争议,不适用本办法
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3
(一)调解程序
(二)仲裁程序
(三)诉讼程序
三、对“一裁两审制”体制存在的问题------------------------------------------5
(一)仲裁、诉讼审理周期过长
(二)在同案事实上存在的审查问题
(三)案件审理方式与法律、规范性文件的适用问题
四、对“裁”与“审”的见意-----------------------------------------------------7
(一)“裁”与“审”之间应建立监督关系
(二)见意对劳动争议内容进行区分
五、对“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理论可行性的思考------------------------8
(一)建立“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体制,切实保护当事人诉权
(二)“两裁终局”的必要性
六、结束语------------------------------------------------------------------------------9
参考文献--------------------------------------------------------------------------------10
关于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思考
【内容摘要】《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颁布施行,不少企业纷纷在该法施行之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引发大量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案剧增,给有限的审判资源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在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同时,立法与司法部门如何从程序上应对急剧增多的劳动争议案件,也应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按照我国目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旦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向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诉讼后,仲裁裁决便不发生法律效力。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中对于仲裁认定的事实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也不能以仲裁认定的事实直接来认定案件的事实。
劳动争议经过仲裁机构裁决后到了法院又重新处理,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与仲裁没有多大关联,仲裁资源在法院审判时被全部浪费掉。因此,在实行"先裁后审"的同时,"裁"与"审"之间建立监督关系,提高仲裁质量,发挥仲裁机构的作用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受理范围 处理程序 一裁两审 见意 思考
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办法,在解决争议上适用与不适用的范围:
近几年,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一直在高位运行,基数大、密度高,出现了一些涉及复杂劳动关系的群体性案件,劳资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相当部分的劳动争议纠纷之所以“小事变大事”,与当事人轻视调解机制的传统意识有密切关系。
各类劳动争议案件的纠纷大多为用人单位侵犯员工劳动权益。而相关部门在处理争议时,对企业的监督执法相对不够,强制性惩处手段有限,导致纠纷蔓延开来,一些小纠纷“磨”成大案。在不服仲裁裁决后的法定诉讼程序上,经过判决、送达、上诉、再判决、执行,往往长达半年以上。在这段时间里,一些矛盾、纠纷不仅没有化解,反而激化了,尤其是对一些请求支付工资或者劳动报酬、伤残补助金、医疗费等案件的劳动者来讲,显然十分不利。为此,需明确劳动争议调解受理范围。
(一)劳动争议调解受理范围有七种情形: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二)解决下列争议,不适用本办法:
1、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争议;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以及住房公积金缴纳的争议;
3、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或者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争议;
4、家庭或者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争议;
5、用人单位与招用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发生的争议;
6、在校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争议;
7、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争议;
8、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方与受雇人之间的争议;
9、劳动者因对原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按安置方案支付的安置补偿费用发生的争议;
10、城镇退伍军人安置争议。
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一调一裁两审制”在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实践中,为确保劳动争议合法、公正的处理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条件,为缓和劳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
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发生后,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
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调解程序
关于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思考(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