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体内容来看,各国关于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其实是各不相同 的,但依据其内在共性,可将其大致分为五个研究方面: (1)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般认为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 起着决定作用,不同的群体结构、活动会对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造 成差异很大的作用。 (2)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发生这些影响的诸多社会条件, 具体就是社会当中政治、文化、人口、地域等与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3)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主要研究支配人们开展一定经济行为 的社会因素。 (4)经济过程的社会学分析,包括对经济活动各环节的社会学分 析,还会分析不同经济集团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5)研究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是着眼于实施经济政策的社会依 据和社会条件。 经济社会学的主要基础理论有如下几种: (1)理性选择理论,即认为最大化的实现私利是决策者行为选择 的标准,纯粹的理性在于人是为了目的理性的最大化而实现目的与手段 之间的平衡。 (2)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发生的成本和时候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合同而发生的成本。
三、对经济法研究的助益所在
在西方国家,经济法出现在自由主义资本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对经济运行采取不干预的政策,经济生活完全由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到自由资本主义末期和垄断资本主义初期,垄断组织迅速扩大,使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竞争机制和自发调节失去了应有的效应,自由竞争的环境被破坏殆尽,资本主义私有制固有的根本矛盾和社会矛盾集中激化和爆发出来,这些都严重地威胁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放弃对经济生活不加干预的政策,实行全面干预,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协调起来,开始实行国家于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就是国家通过法律来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运行,西方国家的经济法由此而产生。在我国,经济法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长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性质,要求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对于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中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需要有一个从全局出发,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总量平衡为基础,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法律制度来调整,这种法律制度就是经济法。我国经济法的蓬勃发展,直接源于改革开放,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法将发挥更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1、有助于揭示经济法的社会性本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管理关系,它的首要价值目标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而非个人或某一团体的利益。这种社会性是对普遍而非特殊的强调,也是对全局而非局部的强调,它突出的是一种大众性而非个体性。可以说社会性在经济法领域的凸显,既回应了现实经济生活的实际需要,又满足了法律本身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要求。
2、有助于为经济法研究提供多种科学视角经济社会学主要依托的还是社会学视角,这种实证的学科手段对于经济法的研究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前文中所提出的理性选择 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都为经济法的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一般法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可以说这些经济社会学基础理论为经济法研究积累了不少的理论基础与创新方法。
四、结论和展望
总而言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是不断互动的关系,这就要求在经济法学研究中,不断地重新思考市场、政府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推出新的制度设计。况且,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法则更为变动不居,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动向。研究动态的经济法,研究如何使经济法更为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是从经济法的回应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虽然我国在 这个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调控,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路子上,想要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需要鼓励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体现综合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邱本.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9-23
[2] 王保树.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2-85
[3] 谢增毅. 江海学刊[M].山东;济南人民出版社,2005.17-24
[4] 周长城. 社会学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20-23
[5] 姚舟. 福州大学[M].福建;福州人民出版社,2001.58-61
[6] 鲁雪萍. 西南政法大学[M].云南;昆明人民出版社,2004.15-21
[7] 郭金良. 西部法学评论[M].陕西;西安人民出版社,2011.48-51
[8] 冯宪芬.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陕西;西安人民出版社,20013.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