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焊接行业合资公司在合作研发方面的突破不大,很少涉及到科技含量较高的自动化、机器人及专业成套焊接设备的技术开发或产品创新。应该说,焊接行业合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采用合作开发的模式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问题在于合作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目前这些企业还只是停留在中低档产品和一些初级通用产品的本土化设计调整方面的合作。要想进行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合作开发就特别需要中外方进一步加强信任、着眼于长远利益并且建立更为规范具体的合作开发模式。
(六)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要采用组合式的技术创新战略;
焊接行业的中外合资企业由于中外双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彼此顾忌各自的利益很难进行高端焊接产品的合作研发,而外商独资企业由于实行技术壁垒,其高端产品的成本也很难在短期内降下来。这就为我国的民企和股企提供了一个契机。笔者认为,民企和股份制企业要针对自己的产品特点,灵活的运用各种模式的技术创新战略。
1、对于高端产品,鉴于我国国内高校及研发机构在焊接领域的研发能力较强和国外同行转让价格太高且只转让二流技术的特点,我国的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应坚持走与高校及研发机构联合开发的路子。但是合作的模式要能够迅速适应产业化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具体的把高校的实验和企业工厂的试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 当然,国内的联合开发并不排除适当的引进消化,自动化、机器人和专业成套焊接设备所涉及的部分技术可以采用引进的模式,衡量的标准就是能否降低成本,比如向国外一些研究机构购买一些自动控制方面的专利使用权、向国外的焊接企业购买一些合金焊料的配方等等。
2、对于中、低端产品,由于主要是要向小型化、环保化和人性节能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坚持走独立开发、突出产品差异化的技术创新战略。
中低端通用型焊接产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都是非常广阔的,我国企业要精益求精,特别是在外观设计和防护措施方面要有大的突破,要能够多多申请这方面的专利设计,创造出具有东方特色的产品。对于换代产品的设计要加快速度,对于畅销产品也要多做改进、强调卖点、突出产品的差异化。
总之,我国焊接行业企业在产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强转化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所谓转化能力,是指 “优秀管理者主体将创意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方案的能力,就好象在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将新产品设计构想转化为现实的工艺制造方案与步骤,并能按此进行操作的这种能力。”(注④)具体来说,转化能力又表现为综合的能力、移植的能力、改造的能力和转化过程中再次创新的能力。我国焊接行业企业尤其要在积极参与国际大竞争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综合、移植、改造和转化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能力。
转化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所谓 “创新(Innovation)是指形成一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注⑤)焊接行业企业不论采用哪一种科技创新战略,都必须要有利于组织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将创造性的思维转化为有用的结果、有用的材料、工艺或富有价值的研发设计,最终形成领导市场消费潮流的系列产品,从而提升我国焊接行业企业的整体形象,为社会贡献更好的产品、为国家贡献更多的财政税收。
引文注释:
①[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195页;
②[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197页;
③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4版,第661页;
④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76页;
⑤ [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332页。
参考文献:
高长贵:《专家系统在焊接领域的应用》,《电焊机》2005年第10期,第17—19页;
王富生:《国内外电阻焊设备的发展》,《电焊机》2005年第2期,第1—2页;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4版;
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我国焊接行业在产品科技创新中的若干启示与问题分析(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