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明老师的《舆论学概论》一书中记载,“网络舆论可简称网舆,是指在互联网空间形成的,关于公共问题的网民的一致意见,因舆论主体的虚拟化和全球性,大大提高了人类沟通,融合意见的能力,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舆论设置了平台。”网舆多元化,层级多元化,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更应该主动从这个平台上搜集意见,进而争取话语权。从中国老百姓的思维习惯分析,中国的百姓,在面对民众权力与公民利益的纠纷中,往往更关注公民的利益纠纷;在事件发生后,总是愿意相信上一级的领导或者更加权威的机构发表言论;我们的规则意识远远大于我们的权力意识。这些对民众思维习惯或者说是思维定势的把握,不是鼓励各级政府更加严格的限制舆论发生,删除敏感话题,而是要培养各级政府真正“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2.将危机外化的舆论场
谈到政府如何面对网络舆论危机,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容易把危机外化的舆论场。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舆论场是指社会的公共领域,是同微观舆论场相对的概念。社会生活中的舆论场往往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因为群体极化容易产生一些狂热的行为。但是在网络上,舆论场的影响和缓得多,各种舆论及时交互的同时也会相互稀释,互相冲淡,网络上的多元化构造出了一种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和谐状态。目前国内存在两种形式的舆论场,一种是自上而下“官方网络舆论场”,还有一种是“民众网络舆论场”,我们在这里着重了解一下后者,经过调查显示,第二种舆论场在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行业垄断、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等民众关心的话题上,更容易被网民认可。这些问题也是最贴近社会现实的,政府在规范这类舆论场时应该发挥传统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权威性,政府放宽媒体的报道尺度,鼓励揭露这些社会问题,如果媒体不会在遇到严重的社会议题时顾左右而言他,而是针砭时弊,发挥他话语支配权,使媒体的声音成为舆论的基础,只要媒体的新闻和言论是真实的,全面的和正确的,就一定能够在手中心中找回久违的神圣感。
(五)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方法
1.政府第一时间表明态度
“新闻工作者是党的耳目喉舌”这句话是所有人都熟记于心的。但是目前,好像中国的地方官员却很害怕听到记者的声音,更是对民众的声音一再充耳不闻。实际中,很多负向舆论的产生,都是由于我们的公共机构的滞后性所造成的,许多谣言,浮言,假话,谬理都是可以从源头上掐死的,但是往往却等到这些负向舆论存在一定长时间,已经引起了范围比较大的恶劣影响了才会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再去慌忙地发表长篇大论,其中又不乏大话,空话,最后导致恶劣的影响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尘嚣四起,加重了民众对谣言等的恐慌情绪并且对政府的不信任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就这样,政府的主场优势非但没有发挥出来,反而变成了主场劣势,部分地方官员与媒体工作者甚至玩起猫抓老鼠的游戏,比如光山县事件,竟然会出现临时取消新闻发布会的行为,如此不更是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了吗?事件的恶劣影响已经造成了,遮掩并不能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2.政府听取各方意见
科塞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而不至于破坏社会的整个结构。”网上意见虽然激烈,但是以言论诉求代替街头示威,是可以避免许多不幸的发生。民众通过网络对话官员,向政府提出及时的问题,看法,官员虚心听取,及时提出合理性建议,社会安全阀是可以保证社会稳定的,民众在这一过程中舒缓了情绪,寻求到了精神支持,官员则得到了基层的建议,心声,如此的安定有序,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吗?传闻的产生与舆论环境,政府作为是分不开的,传闻的威力不能小觑,虽然里面夹杂着更多主观的褒贬判断,但是却可以为政府提供了解民众心声的途径,不要惧怕来自社会的骂声,更要善于倾听骂声。
3.政府引导网络舆论
媒体具有先天的舆论引导优势,作为“第四权力”,政府也应该让它拥有更多的自由,为政府和民众搭一架相互沟通的桥梁。沟通的顺畅,自然可以减少不和谐的声调,好奇是引发议论的争端,政府可以通过媒体答疑减少负向舆论的传播,赢得更多民众的支持,获得更多拥护和有建设性的声音。
首先,通过平时的观察找到那些与公民利益正在发生冲突或者即将发生冲突的矛盾,分化矛盾,想尽办法不等问题暴露就解决矛盾,问题出现后也好积极从容地去应对问题;其次,发生问题后我们迅速找到相关的负责人,甚至可以由上一级领导和相关问题的专家,学者出面表态,进一步澄清事实,避免舆论的误传播;最后,我们在进一步去修缮不完整的规则,让一切都尽可能进入到正常轨道,出现问题的部位也可以在解决问题后融入到更加完善的轨道中,使社会机器更加健康的运转。以上的述说并不代表我们要忽略民众权利,基层官员就不需要努力学习,甚至我们也不必去培养公民的权力意识,而是希望在权衡之下先抓主流再解决直流问题,这些都需要缜密思考后大胆的尝试。
政府掌握了引导舆论的技巧,会更加有效地削弱消极的负面意见,最终实现政府的一呼百应之势。消极负面的信息不是只靠一味地删堵可以遏制的,况且互联网并是不法外之地,的确需要有效规范的管理,政府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同时培养新一代的网络执法人员,结合道德的自律,多管齐下,借此来提升网民的自律意识。
现代社会,纷至沓来的信息如潮水般涌入,信息最多停留在页面一天,甚至几分钟就会被接下来的信息所取代,使得受众思考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所以政府应该敦促传统媒体抓住具有思考价值的信息,不光要做出更加详尽的报道,还要对公众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提高民众认知能力和免疫力,以防类似的事件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网络舆论环境的规范不仅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同样需要道德的约束力,这些都需要政府和媒体工作者们身体力行,循循善诱。不仅要做公众的老师,还要乐于当公众的学生,平等的交流意见才能换取畅达的舆论通道,政府才会廉洁,高效,受人爱戴。
三、 结语
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现了问题,就要去研究问题的七寸,大胆地去解决问题,在我们发现到社会中的种种纰漏的同时,我们也同样会发现社会中阳光,正面的信息,社会也总是总体的进步伴随局部的倒退和暂时的停滞发展的,新鲜的工具要勇于尝试,不能怯懦,尤其是地方政府,是一方百姓的政府,如果是廉洁高效受人爱戴的政府形象,哪怕出了些许差错,只要初衷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那老百姓自然也会同政府一并去克服暂时的挫折。微博打开了自下而上意见流通的渠道,人民以后会越来越依赖微博与官员询政问政,网络舆论会成为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智的开启,意见流通的畅达,社会的空气也会越来越纯净。
【引文注释】
[1]刘建明.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136.
[2]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66.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45.
[2]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
[3]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32.
[4]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7.
[5]刘毅.《网络舆情研究》.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52.
[6]高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策略研究》. [M].珠海:广西财经学院,2012:1.
[7]谢金林.《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危机》. [M].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09:1.
从政府角度看微博传播与网络舆论管控(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