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新闻因网络而盛,因网络而衰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假新闻现象始终屡禁不绝,其形态、成因及传播规律也随时代变化不断演进。自互联网时代以来,网络传播的剧烈变革无形中为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新的土壤。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为假新闻的生产提供了充足“货源”。普通人可以随时参与新闻制造,而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也对微博、论坛等网络爆料青睐有加。所幸的是,舆论环境对虚假信息的容忍度有限,追求新闻真实性是社会共识,多数假新闻因此只能“昙花一现”。
2.主流媒体引用网络媒体虚假信源,“洗”假成真
当前,主流媒体轻易引用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源的情况较为普遍,经过主流媒体的报道,碎片化的网络谣言转身变成系统性的新闻报道,同时实现了从民间属性到官方属性的质变。在这种“弄假成真”的传播过程中,媒体充当了为谣言进行“背书”和“洗白”的推手,损害了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为加深了网络炒作的负面效应。
3.全媒体“拷贝式”传播,一假致众假
当前,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呈现出高度的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态势,同一内容在传统媒体、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诸多平台“拷贝式”传播,并存在互相作用的效应。例如,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上的不实消息为传统媒体提供信源,传统媒体的虚假报道则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实现二次传播。这些不同形态媒体之间信息流通和共享的便利,导致一家媒体传讹、众家报道俱假。
4.媒体抢关注闹乌龙,陷“传谣——辟谣”循环
在众多假新闻事件中,媒体报道“不求核实,但求最快”、“不求客观准确,但求语出惊人”的现象较为普遍,“有图无真相”、“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等问题不一而足,将“钓鱼帖”、“洋葱新闻”等网络“恶搞”内容当真的案例亦不鲜见。究其原因,多为首发媒体只顾“抢时效、抢头条”,忽略了对信息真实性的认真考察,转发媒体亦缺乏审慎把关所致。媒体和记者对虚假信源的疏忽与失察,折射出当下媒体转型的艰难处境和浮躁心态,也暴露出部分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不足和职业道德缺失。凡此种种,使媒体在“传谣——辟谣”中不断循环,公信力也在一反一复中受到损害。(注3)
二、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特点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网络虚假新闻与过去传统的假新闻在传播手段、表现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已经逐渐形成独有的特点,“培养”出一种传播土壤,值得警惕。
(一)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互联网的普及,新闻借助网络的“翅膀”传播得更加便捷,传达到的地区更加广泛,影响的人群数量巨大。然而,虚假新闻和其它不良新闻,同样也通过网络得到快速、广的传播,破坏了网络和谐环境。在传统媒介时期,虚假新闻传播的范围是比较有限的,尤其是非全国发行的报刊和地方电台、电视台,即便它们刊播了虚假新闻,其传播范围往往只在一定区域内,即使有一些人际间传播,其速度也相对缓慢。而在网络时代,任何传统媒体上刊播的虚假新闻,则容易借助网络不胫而走,迅速传播。由于网络传播的迅速和自媒体平台的发达,时下新闻传播的速度可以说是无与伦比。快速传播给网络虚假新闻带来全新的生存空间。一条网络虚假新闻只要能够吸引眼球,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就已经有了生存空间,超高的点击量带来的就是超高的人气和收益。因此,众多自媒体平台为了点击量如飞蛾扑火,无所不用其极,“标题党”就是很好的例证。刺激的标题迎合了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迅速传播就成为结果。
(二)虚假新闻发布成本低、传播主体泛化
自媒体的到来,网民既是新闻的接受者又成为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主体泛化。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个体新闻传播的主要平台。它使人们之间通过网络构成了网际关系,并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促进了网络社会系统的形成。而网络身份的模糊性和信息发布者的匿名性有利于新闻发布者逃脱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这是造成网上虚假新闻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网络新闻发布的低成本也助推了虚假新闻的泛滥。新闻发布者不需要核实身份,网民只需简单注册,在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的前提下,可以在各类平台上发布新闻。
(三)虚假新闻传播呈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
网络媒体虚假信息之所以快速传播,这与网络传播的模式分不开。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新闻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新闻,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新闻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一方面,在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者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还有许多受众和网友的参与。这让信息传播形成了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虚假信息便在这张“网”中迅速蔓延、传播。另一方面,在网络传播结构中,每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消息,也就是说,每一个网友都可以参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也包括虚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
(四)虚假新闻在网络时代更具有“传播力”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分析(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