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退化早竹林更新改造技术推广,其采取何种推广途径至关重要。从上所述中,我们已经较清晰的认识到了目前技术推广存在的阶段性主要问题。想要不断提升农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产农应不断完善自我,在新农村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背景下,可采纳下列推广途径:
(一)推广模式
1.政府政策与农技推广基金合作模式
政府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的政策是重中之重;同时在政策的扶持下,结合农技推广基金的合作,可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主导作用和产农的主观能动性。
2.农业农村局与农技推广站合作模式
在政府农技推广政策的框架下,农业农村局根据区域早竹笋产业的实际情况,应规划先行,严格按照无规划不实施的原则,全力打造有区域特色的早竹林模块。同时,农技推广站必须根据规划,科学引导,进行全方位的科学指导;并派遣具有较高农业技术,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进行支持。并坚持不断的宣传,以提高产农对农业技术和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充分考虑产地实际情况,将地域条件、生产问题、劳务安排等考虑在内,注重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预案,确保农技推广的有效性。
3.农业专家团队与农业合作社合作模式
农业专家团队与农业合作社是早竹笋产业者的技术帮扶主要支柱之一;可分步推进和激发一线产农的内在动力;并能结合市场开展技术推广工作,还可根据产农的需要适时创新技术推广方法,对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特点,推广不同的技术项目,技术有地放矢,提高针对性。
(二)推广方法
1.政府技术与资金扶持
以浙江省政府发布的“早竹笋生产规范”为准则,用好用活财政扶持资金,杜绝平均施惠,并进一步完善考评制度,真正做到技术、资金的扶持与竹林实际发展有效配套。
2.成熟技术示范点建设
规范建设程序: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做好创建计划;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下达年度创建任务,组织列入计划的区域按实施方案推进实施。
实施节点推进:全盘谋划年度建设目标,细化责任,注重实效,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建一片成一片,实现点、线、面有机结合,为退化竹林改造提供全面科学的技术支撑。
项目精准实施:一要巧抓活动载体,将退化早竹林改造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五水共治”等活动相贯通,二要与重点防护林、森林抚育、森林通道等林业项目相结合。三要保障项目质量,对示范点改造、提升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
3.多层次技术培训推广与参观
要改变以往较单一的培训模式,予以创新,分步发展多元技术,创新技术推广等策略,充分调动产农的积极性,完善推广方法,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组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定期深入到技术服务中去,及时了解产农对技术的需求和生产现状,并开展一对一技术推广活动,只有实现技术推广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早竹笋生产化经营道路的架设。
谁的竹园好就应向谁学习,要多走出家门,进行参观学习,以提高产农的农技推广意识。要切实做到去而能学、学而能用,首先应解决要我学和我要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所推广的产业技术能否使产农接受或者是主动接受。他们自己愿意学了,就会主动积极努力的去做,而他们不想去改变各种技术的,就等于是人家要他做,也就是说你在的时候他做给你看一下,过了这一时也就过去了。同时也决定了要我学和我想学的问题,有了我要做的理念,就有了农技推广的主动性,就自然会改变从要我学向我想学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要解决自我的满足感,满足于现状,也就是说,我就发展到这样就可以了。想再扩大规模,各方面都要有能力、有精力和有财力。
五、推广成效
早竹笋产品的优质价廉,就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效益也就随着增高。
在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加快的大背景下,做好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已经成了大势所趋,技术的良好运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帮助广大产农实现经济创收,提升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区域性农业产品技术推广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经济效益
通过退化早竹林更新改造技术推广,能使产农稳定和提高相应的经济效益。
1.基地早竹林可持续更新,竹林地力显著增长。通过更新改造技术推广和实施,可调整竹林植株密度每亩1000~1200株,竹龄结构合理,竹林健康良性发展。
2.基地竹林可覆盖面积增加,亩产量提高30%以上。提升成竹品质,培养竹林地力,亩产量由不足每亩0.5吨~0.75吨,提高到每亩1吨~1.25吨。
3.通过退化早竹林更新改造技术推广,可培育一支富有早竹笋产业经验的笋农队伍。
(二)社会效益
通过退化早竹林更新改造技术推广,一是能稳定社会农产业的结构、提升区域产业进步的影响力,更能体现政府政策对产业的有效性和社会效益。二是通过退化早竹林更新改造技术推广,使产农进一步提高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品牌功能形成的合力,能极大的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利于生态环境效益的提升,为人为的生态平衡带来利益。
参考文献
[1]陈志平, 应富华, 虞如坤. 奉化雷竹竹林退化的原因与复壮对策[J]. 宁波农业科技, 2010(2):23-23.
[2]刘亚迪. 植被退化雷竹林养分响应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3]黄美珍,陈继红,王丽臻,吴建新,胡竹平,祝霞. 雷竹退化林分改造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11):12-13.
[4]周菊敏, 杨虹, 邵香君, et al. 退化雷竹林改造方式转变的一种新模式[J]. 世界竹藤通讯, 2017(6).
[5]王菡洁. 临安市太湖源镇雷竹林土壤养分现状与管理对策[D]. 2015.
[6]金爱武, 周国模, 王安国. 笋干竹林地退化机理与改造技术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 1999(03):2-4.
[7] 刘丽, 郭子武. 林地覆盖退化雷竹林土壤物理性状劣变特征研究[C]// 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2009.
退化早竹林更新改造技术(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