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是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30%,但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在总体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也就在12%左右,且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88%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在城镇就业。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劳动力流动是低成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将大为降低。
但现实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而且是一种制度性分割。劳动力市场被户籍等制度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可称之为主要劳动力市场,有城镇户口,工作环境好,稳定性强,工资福利待遇较好;另一部分与前者相反,可称之为次要劳动力市场。这两个市场彼此独立,很难流动。毫无疑问,大学生毕业时肯定首选主要劳动力市场。即使不能如愿,他们对次要劳动力市场也会抱慎重态度,有的可能“屈尊”,有的则宁肯“宅着”。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岗位毕竟有限,如果非主要劳动力市场不去,就业难就不可避免。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数量上的,而是结构性的,是大学生追求高质量就业的结果。
2.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什么高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大学生充分就业?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出了问题。各国的实践证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是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和升级,要求教育机构能够提供具有相应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劳动力,同时,教育带动的创新也会促进不同产业高质量的发展。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循环。但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在第三产业中,又以低端服务业为主,能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
3.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虽然每年有近700万大学毕业生,但一些用人单位仍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差等。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这种相互影响有着不同的内涵。经过多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出入,这些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遇到困难也就在所难免。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主要是由民办院校和地方所属院校完成的,与部委所属院校相比,地方所属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的办学条件差一些,师资队伍、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准备难以满足快速扩招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实际上,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80%之间,但不同层次学校的差异很大,“985”高校和“211”高校多在95%左右,这同时意味着多数地方所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可能不到60%。
4.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问题。据调查,我国有将近60%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学习成绩、英语四六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党员身份等,都对就业概率和就业质量有明显影响。就业能力当然跟大学的教育有关,但同时跟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也有密切关系。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时间配置不合理,几乎没有职业规划,缺乏自信,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学生,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中,是很难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聘任的。就业观念是个更复杂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就业观念落后,说大学毕业生只盯着铁饭碗,盯着大城市,没有与时俱进。对此,我不完全认同。观念从来都是现实的反映,大学生之所以盯着大城市和铁饭碗,是因为在当前背景下,它们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利益,这无可厚非。不过,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家庭因素导致的就业观念问题。现在的大学生不少是90后的独生子女,家长不仅可以供养他们上大学,还可以资助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因此,大学生找工作时可能会掺杂过多的家长意愿,对工作比较挑剔。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需要引导,应鼓励大学毕业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工作岗位。
二.大学生如何正确就业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应该正确面对社会的选择,不仅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择业心态,同时也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了解社会需求,进行正确择业。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心态。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改进。要敢于面对现实,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能面对它。
2、合理的角色定位。由于高等教育将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现代社会,知识只是个人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合格成员而必须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大学生不应该是有优越感的特殊群体,而应该是就业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有了合理的自身角色定位,才能正视自己的身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正确的职业评价。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应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4.科学的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有必要了解社会所急需的人才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便根据社会需要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强化学习与职业意识
1、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甚至人品,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像一些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平时就有意识地通过参加一些活动去培养。现代社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社会,要想事业有成,光靠自己个人奋斗是不行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要自觉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这对今后走向社会也是非常有益的。
2、大学生从小事做起,增强责任意识。细节决定成败。凡事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学校时就要注意这方面意识的培养。有了很强的责任感,你才能把工作做好、做精,才能得到领导的认可。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解脱,看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想,这样自己也会觉得活得很轻松、自在。总之最重要的还是要树立自己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同时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不至于在困难面前退缩。
3.要有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转业”意识。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强音。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弃旧图新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勇于实践,能够带来创新性社会成果的行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将会不断下降,就业也会不断下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还能为社会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敬业能通过乐业、勤业、精业表现出来,它要求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地位和作用,以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获得社会的尊重,维护本职的尊严。 “从一而终”、“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不利于个人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强化自我“转业意识”,这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总之,大学生要在学校多参加时间活动,多积累社会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相信就业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发展研究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