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则是我国当前最需要突破的问题。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农业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 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衣业、农民问题的突破。这是一个以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因为他们彼此连接互为依赖,所以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也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 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出路是刺激国内需求,即拉动内需。而在国内需求的组成中,农村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这样说,农村市场一旦崛起,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纪元。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三衣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给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三农问题产生的背景
三农问题来自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因为农业比较优势的丧失,劳动力和资源向其他部门的转移。农业优势的丧失先于结构调整,并且是结构调整的动力。而结构调整需要教育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农民的收入低下问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在一个解决温饱并发展起来的经济体中,城乡差距矛盾和农业生产积极性低下问题就会凸现出来。这是目前我国农业农村问题的大背景。
(一)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制,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片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题自上面下行政管理的必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思考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二)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一-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这是最重要的国情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毛泽东也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邓小平多次提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他说“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他还认为,农业关系到工业以及整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邓小平说:“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日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元其不发达。全国近13亿人口,62%以上在农村。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衣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一)要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
根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供给。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解决衣民收入问题。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要内外结合、多措并施,把壮大县城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业,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三)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层面上,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给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改革现有的农村政策,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
转变发展观念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衣、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须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
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二)调整优化结构。
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仕热空出和装鱼的明的产业带 做大做强产业大力发展农业。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取消农业税,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城镇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国民待遇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所以关于针对这些问题也要采取一定的手段。第一、减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政府措施—加大投资增加农民收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明确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五、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有带动经济发展能力的场面。
结语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确是中国革命胜利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的农民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是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势必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泉,聂华林,张贡生:《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2006年12月
【2】《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未来》【3】许毅:《三农问题研究》,2004年3月【4】2002.中国经贸导览【5】《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6】《三农论一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